
2025-07-05
夏至已过,随着暑气渐长,三伏天时间表也新鲜出炉。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这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因此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即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三伏天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注释道:“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字有着躲避、潜藏的含义,意味着人们要在酷热的暑天里寻找荫蔽之所,减少户外活动,以躲避暑气的侵袭。在传统观念里,三伏天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伏”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藏于地下。这种阴阳交替的理念与五行学说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