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07

警惕“白大褂”异化为套利工具 斩断灰色产业链

多部门连续曝光了一些“网红医生”借医疗科普之名行敛财之实的现象。这些账号通常披着“三甲名医”或“中医世家”的外衣,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夸大疗效的养生知识和虚构治愈案例吸引患者关注。随后,他们以“独家秘方”“线上问诊”等话术诱导患者进行线下高价消费。

例如,北京某中医医院的一位接诊医生仅凭舌诊就开出了3268元的中药,并声称“脉象一生不变”无需复诊。更隐蔽的是,一些团队利用AI换脸和剧本化诊疗直播,以“医生”身份在线开药,单次收费高达3000元。

这种将医疗专业性与商业营销深度绑定的做法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从科普引流到私域转化再到高价变现。当“白大褂”成为营销道具,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被简化为5分钟流水线诊断时,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基础受到严重损害。部分患者因轻信网红医生推荐而延误正规治疗甚至倾家荡产,老年人群体更是主要受害对象。

要斩断这条黑灰产业链,需要监管者的严格执法、从业者的道德自律以及公众健康认知的觉醒。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此类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呼吁大家不要轻信,以免上当受骗。按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

未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社交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穿透伪装,通过AI内容识别技术筛查虚假科普信息,建立医疗账号黑名单制度。目前,浙江等地已试点医疗机构官网与短视频平台数据互通,实时下架违规账号。同时,可以推行医疗内容创作者实名认证与收入公示制度,参考药品集中采购经验,对互联网医院药品价格实行穿透式监管。此外,医疗防骗教育也应纳入国民健康教育体系,如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银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通过情景剧教学帮助老年人识别“特效药”话术。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07/48566993.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