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07

小暑后就是三伏天了 30天“短三伏”来临

小暑后就是三伏天了 30天“短三伏”来临!7月7日是小暑节气,意味着即将出梅入伏。2025年的三伏天仅3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三伏”。老人们常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晒死牛”,今年7月20日才入伏,算得上“晚伏”。

出梅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结束。古人根据干支纪年法,形成了“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的算法。小暑标志着江南梅雨季的落幕,在北方则敲响了雨季的钟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今年小暑在7月7日,而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在7月13日,因此今年的出梅时间是7月13日,北方则很快迎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三伏天的长短主要看中伏的表现。初伏和末伏固定10天,中伏可能“加班”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中伏仅10天,因此三伏总长30天。具体时间如下:初伏从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从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从8月9日至8月18日。但别急着庆幸——三伏天短不代表热得温柔。气象专家指出,受“双重拉尼娜”等影响,三伏天期间副热带高压可能更顽固,高温或更集中。

关于伏天的天气,老祖宗留下不少民谚说法。比如,“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晒死牛”;“公伏凶,母伏爽”;“闰六月,热死牛”。这些矛盾的农谚反映了气候的复杂性。它们提醒我们:农谚是经验,不是定律,三伏天的热从来不是简单的归因问题。从气象学看,三伏天的热源于太阳辐射和副热带高压两大推手。今年虽三伏短,但不代表炎热减退,且末伏(8月9-18日)立秋后逢“秋包伏”,其热浪或延续至8月下旬。

小暑后就是三伏天了 30天“短三伏”来临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07/48569478.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