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10

孩童的食物为何染上了鲜艳的颜色 视觉奇观背后的健康危机

孩童的食物为何染上了鲜艳的颜色 视觉奇观背后的健康危机!天水某幼儿园为了追求餐点多彩而“营养”的视觉效果,竟然用包装上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加入到发糕和玉米肠卷中,导致二百多名幼儿血铅超标,出现严重的铅中毒症状。这一行为反映出教育机构在食品安全上的严重失职。

孩童的食物为何染上了鲜艳的颜色

原本无需着色的发糕和玉米肠卷,涉事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降低成本,选择用廉价工业颜料制造“童趣”视觉效果,而非通过紫薯、胡萝卜等天然食物进行安全着色。这种做法折射出社会对“视觉奇观”的病态追捧。

色彩成为掩盖食材劣质的遮羞布,儿童健康让位于“拍照好看”的消费主义需求。人类执着于给食物上色,既是进化本能,也是社会文化的美学追求,更是商业、科技和现代传播共同推动的结果。色彩不仅让食物更美味、更有仪式感,也满足了人类对美的向往和心理期待。

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颜色判断食物是否可食用、是否新鲜。鲜艳的水果通常意味着成熟、富含营养,而腐败变质的食物会变色。明亮、鲜艳的颜色会刺激人的食欲;而灰暗、暗淡的颜色则让人食欲减退。这是生理本能,也是进化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中国人往发糕等面点人工着色的实践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并在唐宋时期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汉代广泛使用石磨加工小麦,使精细面粉成为可能,为面点着色奠定基础。当时平民多用植物汁液着色,如麦苗汁、菠菜汁掺入米粉制作青绿色糕团,用于祭祀或节令食品。贵族宴饮则追新求异,大胆使用矿物与动物性色素:以朱砂涂饰祭饼,象征祥瑞;部分面点掺入动物骨髓,利用油脂的淡黄色泽增色。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10/48585287.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