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谷歌的一个研究小组公开了一个叫做“谷歌猫”的研究项目。
他们将16000个计算机处理器连接起来,建造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让它在海量图片中自主学习,最终成功识别出了“猫”。
“谷歌猫”项目,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临近。这个时代,也火了一家企业——英伟达。
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单来说,需要三个元素:
算法、算力和数据。
芯片的性能影响着算力,而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以上。
正是这种“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局面,让英伟达的股价一路飙涨。
2012年至今,英伟达的市值上涨500多倍,一度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
7月15日,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到访中国并表示,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
据报道,H20的推理能力仅为H100的20%,是阉割版。
用这样的芯片去发展人工智能,是否意味着“起步即落后”?
“算力焦虑”,再次被推至台前。
算力比算法和数据都重要吗?
这是英伟达的股价走势图。可以看到,在今年1月,英伟达股价大幅下跌。下跌的直接诱因,是DeepSeek的出现。
DeepSeek用更小的算力、更高的效率,带来了更优的表现,一时间,“AI大模型是否不再需要那么多算力”成为焦点话题,这也导致英伟达一天之内股价暴跌近17%,创下了美股的跌幅纪录。
在这其中,很少有人探究一个问题,这种“唯算力论”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刚才提到,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要素有三个,为何算力这么吸引眼球?
谭主拉出了美国媒体关于中美人工智能报道的曲线,从2020年5月(当月,GPT-3推出,通用大模型引发很大讨论)至今,并从中提取出其中对“算力”“算法”“数据”的关注度。
可以看到,在2022年8月前,这三个词的讨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在2022年8月后,“算力”直接断层领先,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词。
那个月,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芯片。它们可用于加速AI、资料分析和高效能运算作业。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控制算力来扼住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咽喉”。
算力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谭主发现,这项禁令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赛义夫·汗。
赛义夫·汗曾任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NSC),负责科技相关事务。
猜你喜欢





最新发布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热门新闻,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热门新闻,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热门新闻,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热门新闻,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热门新闻, 2025-08-08
热门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 作者
-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 作者
-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 作者
-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
-
郑州暴雨一商场员工筑起人墙挡雨
- 作者
- 2025-08-08
-
员工加班近160小时被公司通报表扬
- 作者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