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21

大暑节气来临,牢记这4个注意事项 养生智慧过三伏

大暑节气来临,牢记这4个注意事项 养生智慧过三伏。大暑将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炎热的时节,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此时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人体健康形成严峻考验,如何顺应时令调整生活习惯成为关键。古人总结的“1不洗,2不做,3不吃,吃4样”养生智慧,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大暑节气来临,牢记这4个注意事项

大汗后忌立即冲凉。三伏天里,许多人从户外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冲冷水澡降温,这种做法实则暗藏风险。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剧烈运动或暴晒后毛孔完全张开,骤然接触冷水会导致寒气入侵,轻则引发感冒、头痛,重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痉挛。建议先用毛巾擦干汗水,待体温自然回落后再用温水冲洗,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突然的冷刺激会使血管剧烈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对高血压患者尤为危险。

避免午时暴晒与熬夜耗阴。大暑前后每日11时至15时紫外线指数常达峰值,地表温度可超60℃。传统养生强调“午时小憩”,此时心经当令,适当休息能养护心阳。户外工作者应佩戴透气遮阳帽,每半小时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警惕热射病前兆——如头晕恶心、皮肤干热无汗等症状。夏季昼长夜短,许多人习惯熬夜纳凉,却不知“夏三月,夜卧早起”中的“夜卧”指亥时(21-23点)就寝。子时(23点至凌晨1点)是阴阳交接的关键时段,错过此时入睡会导致阴虚火旺,出现口腔溃疡、烦躁失眠等“上火”症状。睡眠实验室研究发现,夏季保持22点前入睡的人群,次日抗高温应激能力显著优于熬夜组。

寒凉、油腻、隔夜之物不宜食用。冰镇饮料、刺身等虽能带来短暂清凉,但过量食用会损伤脾阳。脾胃专家指出,夏季门诊中70%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与过度贪凉有关。明代《遵生八笺》建议“夏至后秋分前,慎食肥冷”,可适量饮用常温酸梅汤、绿豆汤等传统消暑饮品替代冷饮。高温环境下人体消化酶活性降低,红烧肉、炸鸡等高脂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营养学家推荐采用“轻烹饪”方式,如清蒸鱼、凉拌苦瓜等,既保证营养又易于消化。湿热环境加速食物腐败,2024年某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显示,7-8月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全年43%。特别是凉拌菜、海鲜等高风险食品,建议当餐制作当餐食用。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上升更快。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21/48636199.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