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31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 新版指南发布

为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该方案基于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关节痛和皮疹。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我国近年来也发生了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对热敏感,可通过多种消毒剂灭活。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病毒血症,发病后3天内是高病毒血症期。病毒通过与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炎症反应和多器官损伤。慢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驱动的炎症反应及T细胞持续激活相关。

临床表现包括中低热、关节痛和皮疹。潜伏期通常为1-12天,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在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儿童病例高热多见,皮疹更常见,新生儿感染则有特殊表现。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可见关节滑膜炎等改变。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以发热、关节痛或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相鉴别。重症病例较少见,但需要警惕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和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一般治疗、退热、镇痛和止痒等措施。中医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治法。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医院感染控制需采取防蚊隔离措施,解除隔离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且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和个人防蚊措施。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31/48677614.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