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02

“苏超”:一场关于体育的民族志 地方精神的再激活

在“村超”热潮席卷全国之后,“苏超”迅速成为地方舆论场和社交媒体上的新热点。这项民间自发组织的足球赛事,不仅延续了“村超”所形成的草根参与氛围,也在更具城市气质的语境中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竞争性、节庆性和媒体传播力。它的出现意味着体育在当代中国的地方实践中,已不再只是国家治理和体育部门规划的结果,而是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文化行动,通过民众的自发组织、情感投入与媒体共构,使地方身份在“规则化的比赛”中得以再现与放大。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苏超”不仅是一场关于足球的联赛,更是一场关乎社会组织、文化表达与共同体构想的日常剧场。

“苏超”:一场关于体育的民族志

2025年7月22日,江苏户外大屏“热梗”滚动为“苏超”助威。“苏超”作为一种新型地方体育表达,其制度框架本质上是在国家宏观体育逻辑之外生长起来的民间制度实践。这种实践脱胎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节日竞技传统,却又与现代足球运动的全球通用规则接轨,形成一种具有地方感的“混合秩序”。每一场比赛,不仅是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挑战,更是一种象征性对抗,在非暴力的体育规则框架中,投射出地方之间在文化、历史、人口、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情绪竞争。

“苏超”:一场关于体育的民族志 地方精神的再激活

“宿迁人不打不吵,能进能守”、“淮安向来稳中带狠”、“盐城拿捏全场节奏”……这些看似玩笑式的“城市人格”描述,在“苏超”评论区广泛流传。实际上,它们构成了一种典型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象征秩序”。各城市通过足球比赛展开“有规则的竞争”,这不仅是一场身体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身份表达和地方想象的“合法对抗”。这种竞争通过“可控斗争”的形式得以显现,延续了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所指出的“文明化过程”中的象征暴力表达路径。足球成为调节地方之间张力的合法工具,人们在比赛中释放情绪和表达忠诚,而无需诉诸现实冲突,从而实现地方荣誉的象征交换与集体认同的重塑。城市之间的荣誉之争被安全地嵌入比赛规则之中,观众则在为“本地队”呐喊中强化“我们是某某城市人”的情感归属。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02/48682872.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