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改扩建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重新开放,《开成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珍贵石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游客们既高兴又能近距离欣赏这些文物,但也担心部分裸展的碑刻可能会因触摸而受损。如何在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问题。
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保护文物是首要任务,不容半点疏忽。作为收藏单位,博物馆必须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确保文物能够长久地传播历史文化。
细心的游客发现,西安碑林的石刻大多没有加装玻璃罩,而一些纸质文物则被精心保护。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是基于文物材质和保存需求的科学考量。纸质文物对光线、温度、湿度和微生物环境非常敏感,需要玻璃罩提供稳定的微环境。而部分石质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敏感度较低,加上博物馆的隔震装置和恒温恒湿系统,馆内环境符合其保存条件。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来到博物馆。博物馆有责任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文物,让参观者近距离观赏文物,感受其魅力。然而,亲近文物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触摸。参观者应带着敬畏之心,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只有多一分敬畏,才能真正领略文物之美,让其价值得以传承。
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的矛盾在文博领域普遍存在。例如,长城曾遭遇“到此一游”的刻痕和砖块被带走的情况,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规范,这种现象已大大减少。如今,游客知道用照片留念并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
在这个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构建动态平衡的智慧。博物馆可以通过合理的参观路线规划和引导,让游客自觉遵守保护规定;采用智能监控技术,在不影响观赏的前提下实时保护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同时减少对实物的损害。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参观者要心怀敬畏,自觉爱护文物;保藏单位要不断创新保护手段,平衡好保护和参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物永远闪耀光芒,让后代也能领略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分众与支付宝联手打造 「碰一下」新生态;...
消费动态 分众与支付宝联手打造 “碰一下” 新生态 8月6日,分众传媒和支付宝在上海举行“一‘碰’即发——百万电梯、千亿流量、万亿商机,碰见商业新入口” 主题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