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05

论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叙事魅力 平民视角下的历史显影

电影《南京照相馆》依托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考证与真实人物原型,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切口,聚焦几位平民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觉醒的过程。他们通过留存并传递日军暴行影像证据,完成“为众生显影”“为历史显影”的使命。影片以平民视角讲述战争,借影像“显影”隐喻历史真相浮现。民众在战火裂隙中再度确认本土文化,既“看见”历史,亦“再认”精神根脉,实现对战争创伤的文化救赎。

影片以照相馆这一空间收束多条人物线索:伪装成照相馆学徒求生的阿昌、用相机记录金陵日常的照相馆老板老金及家人、电影龙套演员林毓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逃兵宋存义,以及内心矛盾的翻译王广海。这些带着各自鲜活背景的人物在此交会,共同构成这一微观场域的群像。

影片再现南京的残垣废墟与尸山血海,将日军暴行与百姓无处可逃的绝望一并托出。叙事核心落在照相馆,人物的汇聚、关键事件的爆发乃至命运的转折皆由此展开。照相馆内人物的视点分为两类:直接目睹屠城惨象的阿昌、林毓秀、王广海与宋存义;另一类是视角被限制在地窖的老金一家,他们通过他人转述与察看阿昌洗印的日军屠杀平民的照片,间接获知外界发生的暴行。

影片开场就将观众带入邮差阿昌的行动线。为了活命,他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本军官监视下首次冲洗底片时双手颤抖、冷汗淋漓,显影液中映出他本能的恐惧。阿昌从怯懦的旁观者逐步成长为反抗者,最终以底片完成了他的“非武装抵抗”。阿昌和林毓秀被迫拍摄“良民照”,镜头里“共荣”布景与镜头外日军摔婴的反差,逼出了人物的道德震颤。随后,众人决定暗中多曝一套底片,留存屠城真相,将这份“地下证据”传递出去。阿昌由此成为“觉醒记录者”。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05/48692075.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