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05

人民日报谈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贬义化

人民日报谈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

“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随处可见,“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贬义化,“梭哈”等游戏黑话让人不知所云……不久前,针对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势头,一些网络平台发布公告,明确整治平台上的不规范用语现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不仅侵蚀着语言本身的清晰度与美感,也会在不同群体间制造沟通壁垒,甚至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当低俗隐喻被包装成“玩梗”,当消极价值观藏身于流行语,它们便会在轻松戏谑的伪装下,悄悄侵蚀健康的文化土壤。因此,用规范的语言“好好说话”,不仅有助于构筑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于人际沟通交流、社会各领域信息清晰传播、语言文化健康发展等也至关重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反过来也塑造着思维方式。几年前的一场班会上,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讲到气球与蝴蝶在风来时的区别。空心的气球随风飘走,有生命的蝴蝶则可以随风起舞。简单套用流行语,难免陷入人云亦云的表达陷阱,长此以往,人也会像气球一样,丧失内在的定力与创造力。由此观之,守护语言的规范与深度,也是在守护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精神世界的丰盈。为语言拉好文明的缰绳,全社会人人有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承载着文化,形象生动的话语更能打动人心。守住语言的“文化味儿”,使其成为审美旨趣、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规范使用语言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润乡土”等活动中,诗词经典在口口传诵、笔尖流转中绽放恒久魅力。这也启示我们,清除杂草最好的方式是种上庄稼。让美好的语言走进校门家门、走向田间地头,在社会中营造亲近经典的氛围,能够厚植文化底蕴,催生更多情感饱满、力量丰厚的表达。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05/48692122.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