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见观潮
"折扣"这门生意,看起来不起眼,但已经变成巨头下沉的硬通货。
8月,京东将在江苏宿迁和河北涿州开出5家折扣超市,面积最大的门店达5000平方米,全部定位低于市场常规售价。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线下开店,而是一场面向下沉市场的价格战"试爆"——由京东主导、亲自操盘,直接将"性价比"从线上搬到线下。
线下零售正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盒马会员店全面关停、山姆一家独大却难以下沉,百果园、美宜佳等连锁品牌在三四线苦撑,而拼多多、京东、阿里则试图从线上杀入社区终端,寻找新的触点。
而京东选了最简单、但也最凶狠的一条路:开折扣超市。本质是对拼多多价格逻辑的线下回应,更是一次"从平台到操盘手"的角色转变。
一:京东为什么"又开超市"?这一轮折扣战的底牌是什么?
表面看,京东折扣超市是一个旧瓶新酒的项目——过去七鲜也开过线下零售,便利店、社区店、鲜食店都试过。但这次不一样:
• 开店选址精准击中"下沉":宿迁是拼多多老家,涿州紧贴北京三四线消费圈;
• 门店面积大(5000㎡),直接对标山姆、盒马早期店型;
• 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均价,背后是京东自有品牌与直采体系支撑。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次试水,而是一次有明确打法、全链路部署的"系统性战役"。
更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释放的信号:
"我们的门店面积、SKU数量、线下运营模式与其他折扣超市不同,最核心的不同,是京东供应链优势。"
这句话里藏着京东的信仰——"只要供应链够强,价格就能压得下,体验也能提得上。"
它不靠单店盈利、也不是靠加盟复制,而是靠"底盘够厚",用高效物流与仓配体系拉低综合成本。这种打法,其实正是拼多多和山姆会员店各自跑通的"价格力模型"。
过去,拼多多用百亿补贴颠覆了线上电商;山姆用大包装+低价+会员制征服中产;现在,京东想做的,是把这两者"合成",复制到线下。
二:线下零售的战争,早就不是谁家货架更好看,而是谁能把"便宜"做得体面
京东为什么选"折扣"而非"社区"?为什么是大卖场、而不是小店?
我们要先看清当下零售的底层逻辑已变:
1. 消费者不再崇尚"体验感",而是"体验后价格合理"
折扣超市就是"反消费主义"的产物——好用不贵、货真价实,不再是用服务打动你,而是用性价比说服你。
2. 用户不再依赖平台推荐,而是对"信价比"有判断力
过去靠电商首页推你什么买什么,现在你去店里挑、试吃、比价,价格反而是最有吸引力的钩子。
3. 传统线下零售无法承载"系统性降本",但互联网巨头可以
山姆、Costco成功背后靠的是全球采购、极简SKU、会员制定价;但国内很多超市没有这个底盘。而京东有:
• 自营品牌可控成本
• 中央仓配合前置仓
• APP线上化体验补充线下效率
折扣零售的核心,不是"卖得多",而是"让每一笔交易都更有效率"。从后台调度、仓储配送、数据预测,到门店运营、商品配置,京东有条件跑一套全链路系统,这正是它与传统超市最大的区别。
三:这场"线下价格战"的结局,会不会就是下一场零售秩序的开端?
从京东折扣超市的试点看,它真正想跑通的是:"线下零售的可复制模型"——
如果我能在每一个三线城市开出稳定盈利的折扣超市,就等于给线下零售找到了新的标准答案。
这件事谁做成了,就是国内"Costco+拼多多"的结合体。
问题是,这事没那么容易。
• 折扣生意利润薄如纸,讲究极致运营;
• 用户对低价敏感,对品质也敏感;
• 下沉市场不是一座城一个模型,而是复杂多样的"消费生态";
• 京东是否能管得住单店运营节奏,是否能扛得住全国复制成本,这都是问题。
但如果它成了,那就不只是"补充主业"那么简单,而是可能构建起京东"线下基本盘"的第二条曲线。
更关键的是,这条曲线不再依赖电商补贴、不再受限于物流成本,而是变成了真正能在地面生长、收割用户黏性的"基础设施"。
尾声:
折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价格体系重构的起点。
京东下场做超市,是一次重新定义"零售边界"的冒险。
当平台不再满足于流量,而是亲自触达用户,那就不再是"消费场景"的争夺战,而是"信任通路"的重建。
接下来,拼多多可能也会下场,抖音正在推即时零售,盒马已大幅收缩。
中国的线下零售,还远未找到最终形态。但可以肯定的是——
谁能把低价做出品质感,谁就能赢得下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