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08

阮少平身份造假被调查 骗子行骗多年未被揭穿

阮少平身份造假被调查 骗子行骗多年未被揭穿。男子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在国内游走多年。随着澎湃新闻的系列报道,其“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诸多身份被证实系伪造。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各类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尽管如此,阮少平仍然频繁出现在多省中小学校和医院活动中,受到等同于真正院士的热捧。

这一事件引发的关注不仅限于打假。一些单位只要事先稍做调查,便能轻易识破骗局。然而,无人去核实信息,任由骗子行骗。这反映出骗子利用公开露面和社会活动带来的光环,反复强化自己的“院士”形象。例如,他通过各种虚假身份如某某博士、某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假象。在不少单位看来,有了这些前例背书,阮少平的身份似乎不容置疑,于是盲目跟风邀约。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荒诞而现实的局面:阮少平越是抛头露面,越是胡说八道,就越能迷惑人心,越能让自己安全。长时间的行骗过程中,他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名望和实质好处,无论是通过讲座获得丰厚回报,还是为医院、酒商或社会组织站台捞取酬金,都让他欲罢不能。

骗子的成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于迷信专家、身份和权威的社会环境。与骗子合作的机构和单位也应感到羞愧,它们客观上为骗子提供了舞台和施展空间。因此,仅仅揭露骗子是不够的,那些帮助骗子打造迷人形象、邀请骗子站台的机构和商家也应被追究责任,否则类似的骗局将难以根除。

人们对“院士”二字天然带有敬畏,鲜有质疑。阮少平频繁走穴,网上的相关记录越来越多,即使有人怀疑,上网搜索也只能看到满屏“认证”。一来二去,假的也就成了“真”的。网络虽然强大,但搜索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可靠。如果完全依赖搜索结果而不进行求证,可能会陷入谬误的陷阱。因此,守住思考、求证与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08/48703403.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