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0

专访|第五次饰演毛主席,王仁君的成长答卷

从电影《古田军号》到电视剧《问苍茫》,再到《浴血荣光》,王仁君已是第五次扮演毛主席了。2024年,他凭借在《问苍茫》中饰演青年毛泽东一角,提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浴血荣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创作,主线时间轴为1927年至1935年,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讲述了中国革命历经了伟大的转折,开创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征程的故事。


《浴血荣光》海报

《古田军号》主创时隔八年再聚首《浴血荣光》,王仁君回忆当初跟着导演陈力去闽西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此番二搭,“希望给发掘我的导演交上一份答卷,让导演看看我的成长,看到我对这个人物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总结,不一样的沉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王仁君,听他聊聊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拍摄幕后的故事。

王仁君坦言,这个角色早已在他的人生留下烙印,“他给你注入的力量,就像他在指引着你,鼓励着你,鞭策着你,我这一生都会在他的烙印之下成长。”


演员王仁君

【对话】

一生在毛主席的烙印下成长

澎湃新闻:从《古田军号》到《问苍茫》,再到《浴血荣光》,五次扮演毛主席,你在表演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仁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表演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总结,尤其是饰演有历史原型人物的过程,你会伴随着这个人物的成长而成长。

比如《古田军号》讲述的是古田会议期间发生的故事,当我真正到达闽西之后,我们去体验生活,这个对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也是指导我日后在进行表演创作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切入手段和案头工作。

当我们深入到当时历史发生的所在地,去实际走访所扮演的人物居住的地方,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到他们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去参观,看到很多的实物展示,还有他们的书信文稿,也听了很多的专家学者给我们讲座。另外,我们也能见到现在健在的,当时见过他老人家的那些老红军,那些百岁老人,他们叙述当时见到毛主席的印象,这对我们演员在心里建立一个人物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古田军号》剧照

在拍摄时,我每天被他的精神所鼓舞着,被他的力量所激励着,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的鼓励,很难完成一部作品。因为拍摄的过程非常艰苦,尤其是拍《浴血荣光》的时候,每天工作时间都很长,最长的一次,我记得连轴拍摄了三十多个小时。拍摄的路程,基本上都是一个小时打底,有时候下车还要继续走个几十分钟,因为要走到深山老林里边,去拍部队转移的真实场景。

但是演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你注入的力量,就像他在指引着你,鼓励着你,鞭策着你,你才能够完成。此外,我们有很多爆破的戏,毛委员和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冲在最前面,所以那时候很危急,拍摄起来很艰难。如果没有革命先辈在精神力量上的加持,是很难完成这部作品的。

我现在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联想,他老人家当时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怎么处理?这个角色已经留下烙印了,好像我这一生都会在他的烙印之下成长,面对我人生的挫折。

《浴血荣光》的开端,正是我们年轻的党和人民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的时期,再加上我们中间有很多党内的错误路线,导致我们的军队和党遭受的挫折是雪上加霜。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时期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让他做检讨,对他进行批判,甚至要把他赶出红军队伍,还要把他开除党籍。在那么艰难的时期,他从来没有灰心丧气,他从来没有质疑和动摇,他的信仰永远是这么坚定,这是非常难得的。

他时时刻刻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人民观,也是现在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的,无论他遭受什么样不公正的对待,他始终把人民的疾苦、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会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体察民情,为人民服务。


《浴血荣光》剧照

澎湃新闻:有弹幕说,“第一个选王仁君演教员的人真是眼光独到”,聊聊与陈力导演再次合作的感受?

王仁君:我也看到了这个弹幕,非常有意思。弹幕是年轻人跟我们创作者沟通的特别好的桥梁。这些评论是带有温度的,是热气腾腾的。

我第一次饰演毛主席是在《古田军号》,跟陈力导演合作,定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演的是谁。我就坐在那,造型给我戴上头套,我看到化妆镜前摆了一张1929年毛主席的照片,我当时挺惊讶的。我想,难道我能跟这么伟大的人物有所交集吗?心里很忐忑。后来我跟导演交流,我说导演,用不用现在去看一些资料,看我们前辈艺术家以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学习一下,结果导演说,什么都不要看,你等着,我们一块去体验生活。当时我心里还打鼓,我觉得什么都不要我看,肯定是没戏了。

因为体验生活这个东西,说句良心话,真的很陌生,我们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以往我们的创作规律都是要以剧组为单位,要深入生活,要下生活,去扎根生活沃土。

但毕业之后拍很多的戏,尤其拍电视剧,节奏是很紧张的,需要演员自己去体验生活。后来我才知道陈导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们现在表演创作的时候,尤其是演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型人物,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很容易去刻意地模仿照搬。而前辈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是他们在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体验生活,积累之后展现出来的二度创作,如果你看完了不自觉照搬,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是人家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

澎湃新闻:导演可能不希望你做二创的二创。

王仁君:对,陈导也说,现在有一些年轻观众为什么不愿意看了,是因为他们感觉,很多时候你没有自己的风格,这个是非常致命的。现在的年轻观众是非常挑剔的,他们不是特别想看到你这个角色后面的影子。我们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它彼时的人物状态,这就需要你做大量的功课,看你能不能演绎他在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成长,或者是他受到挫折和失败时的状态。当时去体验生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导演的良苦用心,传授了许多塑造领袖人物的创作方法和体验。

到了《浴血荣光》,时隔八年我们再聚首,我也希望给发掘我的导演交上一份答卷,让导演看看我这八年扮演这个人物积累的经验和我的成长,看到我对这个人物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总结,不一样的沉淀。


《浴血荣光》剧照

给表演赋予烟火气

澎湃新闻:聊聊本剧最喜欢的三场戏?

王仁君:剧中有许多对年轻观众来说很陌生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特别鲜活、特别青春。他们做了许多对中国革命,对人民军队有很大贡献的事,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为了他们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未来,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在最终献出生命的节点,有一场毛主席对他们的送别戏,每一个送别都让我很揪心,我现在聊到,都很难过。

比如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他当时跟着毛委员出生入死,领导我们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最后遭到埋伏,很年轻就牺牲了。当时的文献资料中有个细节,毛主席高喊“还我德铭,还我德铭”。

在那场戏的处理上,我们没有把毛主席当成是领袖,因为那是他的亲密战友,他们出生入死,在艰难的创业阶段,左膀右臂牺牲了,毛主席在他的担架前,真的是痛哭流涕。我们很少在过往的影视剧里面看到毛主席那样动容,尤其是拿到他口袋里那封没有寄出的家书时,我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了。

演完之后,我问导演,演的过程当中我没有去克制,我感觉我就是那样的一个青年人,看到牺牲的战友,出生入死的兄弟,心里那种不甘、痛苦,那种宣泄,就在他最后喊出“还我德铭,还我德铭”的时候释放。陈导说,那就太对了,因为他当时还不是领袖,他在最艰难的状态里,是需要慢慢成长为领袖的。

后来好多年轻观众特别喜欢这段戏,在B站还剪出了不同的版本。我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观众能够跟你情感共振,他们没有把你当成领袖,反而看到了你失去革命者时的心痛和惋惜,很多人发弹幕说,“我的白月光没了”,这个我特别触动。

还有一场戏是何挺颖去世了,毛委员看到他身上穿的单衣,流着鲜血,就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为他穿上,给他送行。那场戏我听他们讲,说当时没有台词,我在给他穿的时候,旁边的所有人已经哭成一片了。后来台词讲着讲着,导演突然就喊停了,为什么呢?是何挺颖的扮演者,他自己都流泪了,那滴眼泪可能是为去世的何挺颖烈士而流。

我当时有一种想法,那段台词、那场戏的设置会不会穿越时空,让何挺颖先辈也听到。我们想通过这场戏,向他致敬,呈现一种“这盛世如你所愿”的时空交集。

还有一场戏,我们老说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人民的领袖,但是很多年轻观众不知道,其实毛主席也是烈士家属。

毛家一共为中国革命牺牲了6位烈士,最早牺牲的就是他的妹妹毛泽建。毛泽建的爱人陈芬,当时被叛徒出卖抓住,毛泽建为了去营救他,也被叛徒出卖,被抓住了。行刑前,毛泽建说,我想见见我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但当时她的孩子已经夭折了,陈芬的妹妹为了满足她这个愿望,从隔壁村借了一个孩子抱过来。

但是你想,作为一个母亲,怎么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借的,所以当时给她抱过来之后,看完她说,我也放心了,没什么牵挂了,毅然决然地第二天走上刑场。这种对革命的忠贞,对信仰的坚定,多么伟大。

澎湃新闻:有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和杨开慧的互动,也很触动人。当时是怎么揣摩的?

王仁君:观众现在一谈领袖,好像就应该在神坛上。我们希望把伟大的领袖从神坛上面接下来,让他们重归人间,这就需要给表演赋予一些烟火气,一些更落地的表演方式。

比如杨开慧给他寄来的月饼,他会小心翼翼地揪着吃,就像年轻人收到爱人的礼物,那种美滋滋的感觉。看到杨开慧给他做的布鞋,他会珍藏起来,不舍得穿。这种爱人的情感传递是不分时空的,无论在哪个年代,情感的表达都是一样的。

杨开慧给他的词条,读完了之后,他会跟何长工打趣说,你看没有一共没写上几行字,你占去了一半,这里展现了他的幽默感,还能表现出他有点吃醋的感觉。这些细节能让他有血有肉,让观众看到这个人不但可信,可敬,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澎湃新闻:拍戏时遇到印象深刻的事?

王仁君:有一场戏,毛主席得了疟疾,那时候是会死人的,非常严重的传染病。我到了闽西才知道,龙岩那个地方忽冷忽热。冷的时候要穿棉衣,无论你夏天多热,棉被棉衣往身上裹都没有用;热的时候,大冬天你都会把全部衣服脱掉,浑身流汗,它可能会影响到你神经中枢了,得了疟疾在当时病死率很高。为了演这段戏,我当时进组的时候就减了三十斤,为了还原他当时消瘦的状态。

之前我在拍央视一套的《运河边的人们》,我是八十多公斤,进《浴血荣光》之后是六十五公斤。最重要的就是不吃,我自己最长的时间是八天,只喝水,不吃一粒米。


《问苍茫》剧照

演员永远扛不起一部剧,好的团队缺一不可

澎湃新闻:《问苍茫》的口碑也很好,还入围了白玉兰最佳男主角。

王仁君:这个我也没想到。我觉得白玉兰现在办得越来越好,当时也没想到说,革命历史题材能够受到白玉兰的青睐。之前宣布入围最佳男主角的时候,我很震惊,入围本身就是鼓励鞭策。

澎湃新闻:未来在剧本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主旋律题材吗?

王仁君: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几部作品,《古田军号》拿了“五个一工程”奖,《中流击水》提名了飞天奖,《1921》拿了文荣奖,这些作品也得到了观众很高的评价。未来我在选择剧本时,尤其是讲毛主席的剧本时,会越发严苛。

我觉得创作一个文艺作品,不是说光靠你演员,我自己认真,好好做功课,把这个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出来的作品就一定会得到观众的喜欢。一个演员永远扛不起一部剧,需要很多的部门去帮你完善,帮你去共同承担,共同去烘托,需要好的导演、好的团队、好的对手、好的编剧,缺一不可。对这个人物的选择上,我会特别地严苛。没有打动我的剧本,没有我特别信赖的导演,没有特别好的对手,我是轻易地不敢去接了。


《1921》剧照

我也希望观众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家希望看到你的另外一部剧是越来越好的,制作是越来越精良的,或者你的理解是越来越深刻的,你的人物形象会更有创新,更有突破,所以在源头上,在剧本方面,在团队上面的选择,我会更加慎重,更加严谨。

作为一个演员,我也会寻找不同的突破。现在的观众跟以前的观众不一样,他们不会说局限在给你定位,你就是特型演员,你就只能给观众一个角色。你看我也塑造了其他的角色,像《战火中的青春》里面的裴远之,因此与黄建新导演结缘,我们合作非常愉快,他说,“我看过你的《古田军号》,你演得非常好,要不然我们再合作一次”,之后就合作了电影《1921》。我觉得,我们要丢掉一些桎梏,丢掉一些固有印象。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6JBBK980514R9P4.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