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 题:当千年文化邂逅VR大空间
新华网记者 李欣 王坤朔 王碧姣
这个暑期,你或许能看到很多头戴VR眼镜的游客,他们的眼前是“另一个世界”:或“身临其境”来到“哪吒宇宙”,或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梦回”万园之园的盛景……
这就是近年来火爆文旅市场的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科技与文化融合,正为文化IP的数字化阐释,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万物皆可沉浸”
2025年开年,《哪吒2》火爆电影市场。如果打破时空界限来到哪吒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踏入虚拟世界,与哪吒、敖丙等实时深度互动,你将如何引导故事的走向?这些跨越时空的想象,在《哪吒5DVR》中都可实现。
作为国内首个哪吒IP主题的5D全息与VR交互文旅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相继在深圳、石家庄、西安等城市落地。
玩家体验《哪吒5DVR》
“沉浸感”和“互动性”是VR大空间体验最吸引人的两个特点。游客孟先生体验了《哪吒5DVR》后说,“与电影不同,VR大空间不仅让你沉浸于场景中,还可以与哪吒‘并肩作战’,在与角色互动中推进剧情发展。”
“看了电影《哪吒2》后,孩子就非常喜欢哪吒这个角色。”陈女士特意带着10岁的女儿来体验《哪吒5DVR》,在她看来“无论是浩瀚的东海龙宫,还是恢弘的陈塘关城墙,都能自由探索,体验更立体也更有趣。知识传播方式和文化场景被无限延伸了。”
不止“哪吒”题材,近年来,VR大空间在我国井喷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各地景区、商场、文博机构陆续推出《源起华夏》《布达拉宫·心愿同行》《风起洛阳》等超过200个VR大空间项目。“万物皆可沉浸”之下,文化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
《源起华夏》画面
最直观的体验之一,或许是文旅新场景的拓展。《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山西古建再次“出圈”。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永乐宫数字大展上,“悟空”取景地之一的山西永乐宫,其壁画上的“仙人”不仅穿越700多年岁月“动”了起来,游客还能拿起压力感应笔,跟着画师画出《朝元图》中缺失的壁画。
在VR大空间中,历史不仅“动”了起来,还能为观众提供超越现实的体验。在浙江杭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佛光朗照”体验区,游客只需戴上VR头盔,可一秒“魂穿”1937年的山西佛光寺,“跃”上房梁,以梁思成、林徽因“同款视角”,凝视古寺的千年时光。在网络平台上,有用户评论说“历史书里的场景居然活了”。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认为,VR大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沉浸式的体验,调动的是人的五感同时对信息的接纳,比单一的图文或听讲解的效率高很多。”
“相较于传统电影,VR大空间实现了沉浸感的质变。”深圳影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金岗说,“电影观众是旁观者,而在《哪吒5DVR》中,用户化身参与者,让文化感知升级为全身心的情感共鸣。”
“VR大空间的多线叙事和空间拓展,提升了文化传播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记忆度,让文化以更立体的方式触达大众。”金岗说。
多重因素助力下的爆发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飞速增长的规模背后,是政策推动、技术升级和需求爆发等多重因素共同助力的结果。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文博场馆、景区等文旅场景,运用VR/AR、元宇宙、全息投影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2025年3月21日,国家电影局正式印发《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国家电影局将VR电影的001、002号“龙标”颁发给了《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两部VR大空间作品。
《唐宫夜宴》画面
VR大空间产业生态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技术与设备的飞速突破。VR大空间的形式,降低了数字体验的交互门槛,使用户获得“行于境中”的沉浸式体验。
“技术水平直接关乎用户体验。”金岗介绍,“5D、VR技术在动作捕捉、空间定位以及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将5D全息技术与VR大空间交互深度融合,实现了‘裸眼全息场景+VR沉浸式互动’双模式体验,为用户带来了更逼真、沉浸感更强的体验。”
VR领域最核心的技术设备之一是头戴式显示设备。IDC一份关于AR/VR头显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R/VR市场出货量增长了10%。作为国内VR行业出货量最大的软硬件研发制造商之一,PICO目前已服务超过100家线下大空间运营方,《太空奥德赛》《遇见东坡》《时空迷局:恐龙危机》等多个项目获得体验用户的喜爱。
据了解,PICO今年推出的新版系统在空间影像、AIGC、交互算法、混合现实、画质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补充,以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拓展场景边界。
VR大空间市场的爆发,还与消费升级需求息息相关。游客对旅游和娱乐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VR大空间沉浸式项目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随着消费者愈发追求品质性、体验性消费内容,在景区、商业地产等场景引入VR大空间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金岗说,在文旅融合发展中,VR大空间将催生“超现实主题景区”。景区不再局限于自然景观与实体建筑,而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奇幻世界。
“如果在体验完VR后,游客愿意进一步了解永乐宫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去永乐宫实地参观,那就是我们做这个VR空间展项的目的和意义。”安海说。
体验感受参差不齐
如今,打开点评类APP,能轻松在各大商圈、景区搜索到数字空间、VR探索馆、沉浸式体验馆等场地,这些大都含有VR大空间项目。暑期游玩高峰,经常一票难求。但在供需两旺的背后,VR大空间也存在一些隐忧。
在众多用户评论中,“好玩”“沉浸感强”“很过瘾”是高频评价,但也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故事性有点弱”“流于形式”“叙事太单薄了”的点评,这体现了受众对更多优质内容的需求,内容为王,依然是吸引受众的最佳秘籍。
“除了视觉、互动效果,大众也非常看重故事内核。如果所呈现的内容厚度不足,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整个产品都会沦为单薄的‘炫技’,无法持续吸引用户。”北京一家VR大空间运营经理陈先生说。
尽管有三体、敦煌、三星堆等全民IP,目前来看,转化能力仍然不足,多停留在“场景还原”层面,未深入挖掘IP的情感价值与叙事潜力,且同质化严重,市面上文化、历史类题材偏多,内容更新也不及时,难以吸引用户持续消费。
“沉浸式体验还需聚焦‘叙事驱动+多感官共振’,通过多线程的剧情设计,让观众在每一次探索中建构新的叙事;引入温度、触觉与气味等多维反馈,让角色扮演超越视觉边界。”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沉浸式空间设计师钟毅认为,沉浸式体验要深耕地域特色,将真实场景与技术叙事结合,既保留文化深度,又强化现场体验,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情感回响。
在金岗看来,当前VR大空间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硬件成本居高不下,高精度定位设备、专业级VR头显采购及维护费用高昂;二是内容开发周期长、人才稀缺,既懂传统文化又精通VR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优质内容产出速度较慢;三是行业标准缺失,不同厂商的设备、内容格式不兼容,难以形成规模化生态,阻碍了产业的快速扩张。
此外,版权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优秀作品一定要有版权注册的意识,制定相应的鼓励创作和绩效奖励机制,这样才能持续开发出优秀产品,规范行业发展。”安海说。
VR大空间还有多少“空间”?
作为当下最新鲜和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VR大空间技术有望深度渗透文化产业,催生出多元化的全新业态,重塑文化体验与传播模式。
开着卡丁车玩VR游戏,是VR大空间目前最新玩法之一。8月2日至4日,在哈尔滨举办的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展示区,新华网与元境天成、芒狗动画、影链科技等机构合作推出的VR卡丁车项目,受到与会嘉宾的关注。
在传统卡丁车的基础上,戴上头显“跑酷”,穿上体感背心,通过振动感受“中弹”,一键“穿越”到不同的虚拟赛道,同时还能实现多人在线竞技。车机与游戏引擎深度融合,能实现精准的震动控制,模拟各类路况,同时模拟各类受击体感。
玩家体验VR卡丁车
“VR画质非常清晰,很刺激,漂移的感觉也很拉风。”体验过VR卡丁车的玩家吴女士说。
将VR技术运用在卡丁车上,是虚实共生的最典型实践。四川元境天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蒋帅介绍,VR卡丁车不仅保留了传统卡丁车的体验感,在VR大空间定位技术的加持下,打造出全新的视觉、体感、沉浸、交互体验,可以多人在线竞技,赛道也非常多元,同时用专业院线制作团队打造影视级视效。
“精彩的故事架构、完整的场景设计、流畅的动线布局以及精准的情绪节奏把控,一直是我们的关注重点。”谈到如何做出“好玩”的内容,蒋帅告诉记者,在项目筹备和前期开发阶段,团队会从文化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充分预演来打磨优质内容,到了核心制作环节,将对剧本进行严格筛选,并依托高性能硬件设备,为玩家打造高品质游戏体验。
VR大空间的想象远不止于游戏。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对于濒危或无法实地参观的文化遗产,如古楼兰遗址、圆明园原貌,可通过高精度建模与VR大空间技术还原。
在文化教育领域,VR大空间将催生“沉浸式历史课堂”和“虚拟文化研学”新形态。通过多感官交互,历史事件、文化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真实体验,极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吸收效率,推动教育向体验式学习转型。
在文化演艺方面,VR大空间将打破传统舞台的物理边界,创造“观众即主角”的交互式戏剧。观众佩戴VR设备进入大空间,可自由选择跟随不同角色的视角,甚至直接参与剧情发展,影响故事走向。
此外,VR大空间还将促进“UGC(用户生成内容)文化社区”的兴起。用户在体验VR大空间后,可利用官方提供的工具,自由创作、编辑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与场景,并分享到社区平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
“VR大空间让文旅产业有了新的体验形式和商业模式。它能让文旅项目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吸引更多游客,也降低了文旅项目的运营成本和游客的消费成本。同时,为文旅产业创造了新的盈利点,如虚拟商品、数字藏品等。”天成嘉华产品人员戴先生说,文旅产业为VR大空间提供内容源泉,VR大空间为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VR大空间连接着开发者、运营商、消费者三方,涉及的生态十分复杂且多变,只有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道路,整个行业才有望迎来发展快车道。”PICO视频负责人熊俊杰说。
(策划:段世文 林明;主笔:李欣 王坤朔 王碧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