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4

我不想知道赵露思



“三表龙门阵”的表哥控诉小某书,并且严正警告,“如果你们一意孤行继续全站 push 赵露思的内容,我将立马卸载。”

其实何止小某书,我在这几天也被迫知道了赵露思的近况,什么直播间“助农”产品卖高价,还有什么厕所被打,暗讽其他女明星,尽管在短视频里我都飞快划过,公众号内容推荐里也从不点开,系统仍然持续在推。手欠打开一次,又开始源源不绝推荐,哪怕只看标题,都在脑海中被植入这个名字。

不想知道她,但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认为你需要知道,于是我便不得不知道。

而且,我只能看到很多信息碎片,因为如今社交媒体传播似乎默认我已经知道背景,知道她演过什么影视剧、参加过什么综艺,还知道她疑似抑郁症躯体化。但这些我统统不知道,被推送得多了,便产生某种疑虑,她在舆论声场里如此“重要”,我是不是该知道一下。于是用AI和搜索工具研究了一下,再看看她的作品,以免漏过什么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无论出于个人兴趣还是价值判断,赵露思都应该跟我无关。我偶尔看古装偶像剧,多半是吐槽,丝毫不关心是谁演的,更不愿意操心那些那些明星八卦,不是我不八卦,而是我觉得这类八卦过于鸡零狗碎。我不认为他们的演技、作品有值得探讨的价值,放3倍速播放当个刷手机的背景音尚可。追星?我实在从充满科技感和流行审美的脸蛋、尴尬无聊的演技中找到可追的价值。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偏见,粉丝们愿意怎么追,跟我无关。我同样不会把明星贬损为“戏子”,这种对职业标签的污辱不可取。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任何言行都应该捍卫。

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日益处在离散的孤岛上。大家因为某些兴趣而临时聚合,倘若同频共振久了,就会忘记外面的世界。

讨论国际时政的人,可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处,怀着一腔“悲悯”指点江山;关注“岁月静好”的人们,更关心在哪里更出片,他们刷着旅游攻略,从各类社交媒体中学习摄影角度和P图参数;焦虑的父母们集中讨论着育儿经验,该不该鸡娃,孩子压力太大怎么办,太放松没前途怎么办,学区房、升学考、补习班……是他们的全部宇宙;二次元的年轻人忙着关注ACG、漫展,他们呼朋引伴玩cos,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某种完美生活;粉丝们则忙着打榜和接机,演唱会、超话、影视剧、综艺一个不落,还忙着争咖位嗑cp,用放大镜盯着爱豆的一举一动。

每个聚合体,都容易把自己当成宇宙中心,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视为常识。你如果不关心俄乌冲突,可能被一些人斥为没有大局观,你如果不知道某个明星,可能被ta的粉丝斥为无知。社交媒体让我们在“兴趣”层面离得更近,在“人”的层面离得更远。

尽管算法在不断优化,试图制造千人千面,但流量逻辑却在寻找最大公约数。当一个明星的粉丝群体足够庞大,或者ta制造的声量足够覆盖其他议题,系统就会用这个话题来试错,推送给更多人,充分喂养和筛选出能产生更多点赞、关注、评论的用户。

然而人永远是复杂的,我可能是个二次元,也喜欢社会科学,还喜欢科普内容和时事评论。当我高度依赖推送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以往,我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博客、音频、up主,持续关注屏幕背后那个完整的人的内容。但推送机制的悄然变化,使我丧失了主体性,系统看似在猜我喜欢,却在用大数据在塑造我的喜欢。无论短视频、音频还是图文,如今都采用了推送机制。尽管关注了某个人的公众号或视频号,你仍然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内容,而要依赖算法验证后,ta认为这个内容“足够”重要后,才会推荐给你。

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我们作为个体,实在没有能力去分类、辨别和筛选,不得不把这项权利让渡给算法平台。渐渐地,一些边缘化的兴趣内容开始消失。我们被最大公约数来重新定义“你喜欢什么”,没有流量价值的小众内容,因为得不到流量扶持和平台奖励,只能靠爱发电。爱、耐心和生命终有穷尽。

我不想知道赵露思,这才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被“强推”。可更多时候,我只会感受到这种推送的“舒适”,我把自己切分成几个兴趣类型,由算法来依次满足我碎片化的需求,继续生活在不同的茧房和孤岛里。一些好奇心被遗忘,另一些好奇心被假装“满足”。那些3分钟的知识类博主能让我学到知识吗?那些5分钟讲一部电影的博主能让我真正看一部电影吗?那些言辞激烈的观点类博主能让我找到“知己”或“敌人”吗?我存疑,但依然无法自拔。

满网的赵露思,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知道她。这也许是个信号,借自己不想知道什么,重新思考我真正想知道什么,并愿意为自己“想知道的”付出怎样的努力。而不是沉浸在推送中,跟着赵露思们起舞。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6UORRAJ0521CHQJ.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