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6

刘强东不怕京东外卖百亿亏损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黄昱

今年互联网行业最火的即时零售大战,由京东入局外卖市场点燃。

如今,数月过去,战事对京东的影响已体现在财报中。8月14日,京东交出一份意料之中的财报,外卖业务亏损百亿,并且拉低了公司整体利润。财报数据显示,二季度京东净利润同比暴跌50.8%至62亿元。

不过,好的一面是,二季度京东总收入同比激增22.4%至3567亿元,创三年增速新高。

这份“高增长、低利润”成绩单的核心矛盾,源于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亏损换流量”的激进战略。这样的短期结果其实在预料之中。

在刘强东看来,他着眼的是长期利益。做外卖是通过高频外卖绑定用户,向电商、金融等高附加值业务导流,他在6月的分享中直言,“我们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

更重要的是,京东瞄准的是外卖背后的供应链。刘强东认为,“前端卖饭菜不赚钱,要靠供应链盈利”。

然而,京东入局之后,阿里、美团打得更加火热,并且引发监管部门下场监管,这场豪赌充满了不确定性。

外卖之外,京东还有更多押注的新方向,比如AI和出海。走过失落的五年后,要再创高光的京东正将手中的牌快速推向市场,而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

增收不增利

作为有成熟业务的老牌电商平台,京东核心业务仍然表现稳健。

从收入来看,今年二季度,京东实现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基本盘中的京东零售、京东物流均取得双位数增长。

具体而言,京东零售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了20.6%,经营利润率4.5%创大促季新高,毛利率连续13季度增长。

在各细分品类上,电子产品及家电收入1789.82亿元,同比增长23.4%,3C数码门店突破3000家,618期间规模与增速稳居行业第一;日用百货收入1034.32亿元,同比增长16.4%,商超品类连续6季度双位数增长;服务收入为742.46亿元,同比增长29.1%,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增长21.7%。可见,在国补与618的双重加持之下,京东的主业表现出近几年最好的战绩。

备受瞩目的外卖等新业务收入为138.5亿元,同比增长198.8%。其中在京东618期间,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入驻品质商家超150万家,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

这也意味着,京东通过高频带动低频的策略,正在释放效果。

不过,从新业务的业绩来看,京东一头扎进外卖的“代价”正在凸显。

二季度,京东在外卖方面投入大幅增长。财报数据显示,二季度京东外卖所在的新业务的营业成本为144.1亿元,经营费用达144.5亿元,而一季度时,京东新业务的营业成本和经营费用还分别为45.86亿元、24.94亿元。

大幅投入外卖带来了巨额亏损。以外卖为主的京东新业务板块二季度产生了147.8亿元的经营损失,在一季度13.27亿元亏损的基础上,环比数倍增长。

新业务的亏损也证明,要用高频业务博流量并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在新业务大幅亏损的影响之下,京东集团的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损失为9亿元,而2024年二季度经营利润为105亿元。

反映到净利润上,京东本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与2024年二季度相比下滑50.8%。

可见,为骑手交社保,做品质外卖能赢得人心,但确实也需要真金白银和可持续的模式来让生意延续下去。

体现在现金流方面,京东二季度自由现金流2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96亿元大幅下滑55%。12个月滚动自由现金流仅10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6亿元下滑超过80%。

不过,京东进入外卖之时本就是意在零售大盘,意在即时零售,因而,面对新业务大幅增长的亏损与对现金流的影响,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业绩会上表示,“长期来看,我们做外卖业务不是追求一、两个月的成绩,而是希望能够长期做5年、10年、20年,所以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我们会持续释放外卖和核心零售业务之间的协同潜力,为整个集团长期健康增长提供动力。”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最近关于外卖的研报中预计中国内地外卖行业第二至第三季度总补贴额将分别达300亿及500亿元人民币,或达投资高峰且竞争持续。

报告强调,阿里巴巴、美团及京东三家平台已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包括抵制“零元购”及允许商家自主参与促销。摩根士丹利依次看好阿里巴巴、美团、京东。

6月,刘强东久违地向外界展示了京东的思考与业务动向,称要找回京东失落的五年,也要围绕供应链,进入更多新业务。之后,京东官宣酒旅、加码生鲜、进军折扣超市、加速AI等。

刘强东认为:“我们京东能够赢,能够走到今天,我们的战略就是六个字——体验、成本、效率。”一切新业务都是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投入,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能力,京东的挑战还在持续。

京东的新故事

除了上述已经打得如火如荼的新业务,京东今年在AI与国际化方面,也有了更多表现。尤其是在AI方面,此前京东被认为是在一众大厂中补课的角色,如今似乎有所转变。

在AI方面,京东此前的布局主要还是与具体的业务结合,通过大模型来赋能助战,比如通过大模型重构传统多阶段搜推流程,引入生成式模型提升系统扩展性等。

比如,在今年京东618期间,大模型调用量相较去年“双11”上升130%。超过1.4万个AI智能体在京东内部运行;超过1.7万品牌商家使用京东数字人直播带货。

同时,京东围绕自己的业务生态,还在AI方面有更多动作。就整体AI业务层面,京东将京东大模型品牌全新升级为JoyAI。除了上述应用之外,京东还将AI应用在健康、物流等方面,提升业务效率。

在京东健康方面,京东健康的“AI京医”上线了超过500个专家医生智能体,提供AI诊疗服务、病历总结、患者用药提醒等。

在工业领域,京东工业也已经将大模型应用于商品寻源、合规管理等场景,包括打造了工业品商品标准库“墨卡托”,实现工业品编码标准化,提升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另外,京东在具身智能方面的布局,京东先是在3个月内密集投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如智元、千寻、众擎,覆盖了机器人本体-AI大脑-场景落地全链条。这些投资补足了京东AI在家庭等场景的缺失;另外,京东还计划通过新发布的附身智能“JoyInside”系统为机器人提供对话能力,绑定数十家硬件厂商。

京东加速国际化方面的布局,被认为是其未来的新看点之一。

近期,京东斥资180亿元收购德国Ceconomy,该公司旗下MediaMarkt-Saturn在欧洲11国运营1000+门店,收购之后,京东可以直接获取2亿高端消费群体与成熟供应链网络。

这一收购也是刘强东此前对于国际化业务设想的主要承载。他曾强调,京东国际业务的未来在于本地化运营,即建立本地团队、进行本地采购,专注于品牌商品的销售。而今收购之后,正好可以保留原管理团队,利用本地采购网络,京东主要是通过即时零售等电商经验,提升运营效率。

许冉在财报电话会上补充,“实际上,京东在欧洲已经深耕了几年。自2022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创新并试点欧洲本地的创新零售业务。今年晚些时候,我们还会将相关业务升级为JOYBUY品牌。”

另外,在物流方面,京东自营快递品牌“Joy Express”实现全链路覆盖。尽管日均单量仅50万单,物流成本高于国内40%,但其核心价值在于 “供应链输出”,带着中国品牌们一道出海。这也是刘强东之前所说的,“未来,京东计划把1000个品牌全部带到海外去。”

和众多新业务一样,京东的AI与国际化也都在投入阶段,而其进入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面临焦灼的行业竞争。不过,以上业务并不是单独来衡量效果,围绕电商零售主业,京东的这些业务或将形成生态,在主业方面释放增量。

当下,互联网公司和电商公司的增长焦虑一直持续,外界时常提到,在这场从外卖掀起即时零售的大战中,京东的声量已经小于另外两家了。

然而,许冉认为声量没有意义,如今既没有模式创新,也不产生增量价值,本质上仍然是以打压对手为目的的价格战,已经造成商家、骑手、消费者和餐饮行业多输局面。京东没有参与7月份以来的“恶性补贴”,低价竞争带来不了长期价值。

在商业世界,各项新业务的投入必然面临着短期对于利润影响的拷问,但生态形成是更长期的事情,更多投入也需要时间来体现回报。

由京东挑起的这场外卖之争,其实指向未来十年的电商新格局。中国电商巨头都想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吸引更多用户,进而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超级APP。

如今格局未定,各家都在卯劲战斗,京东还将持续出牌。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39MAQ205198NMR.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