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6

美俄峰会为何“无协议”收场 冷战遗产难跨越

两小时四十分钟的闭门会谈后,全球瞩目的“普特会”最终以无协议收场。当特朗普与普京并肩走出会场时,两国元首脸上礼节性的微笑掩盖不住战略博弈的残酷现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安克雷奇峰会,终究未能跨越冷战遗产筑起的高墙。

美俄峰会为何“无协议”收场

从F-22战机护航到临时改为“三对三”会谈形式,这场会晤从开始就充满戏剧性。普京强调“两国关系跌至冷战以来最低点”,而特朗普却坚持“取得巨大进展”的乐观表态,矛盾表述背后藏着难以调和的立场。尤其当普京提议莫斯科再会、特朗普紧急致电泽连斯基时,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已昭然若揭。

克里米亚问题如同横亘在谈判桌上的幽灵。普京要求“消除危机根源”的潜台词是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而特朗普“保障乌克兰安全”的承诺则意味着维持现状。这种立场鸿沟在顿巴斯地区更为明显——俄方要求北约停止东扩,美国却坚持履行对盟友的安全义务。

北溪2号管道成为另一重博弈焦点。俄罗斯试图通过能源纽带分化欧美,美国则借制裁手段阻挠项目推进。当普京强调“商业投资潜力”时,其能源外交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杠杆换取政治空间。

从华约解体到北约五轮东扩,俄罗斯始终将这条红线视为生存威胁。普京警告“欧洲不要破坏会谈”的深层逻辑,是对北约吸纳瑞典芬兰的强烈戒备。而美国维持联盟体系的战略需求,注定不会在军事前沿部署上让步。这种安全领域的零和博弈,使得双方在战略信任重建上举步维艰。

2014年以来的制裁战已形成固定模式:美国通过能源禁运、金融切割、技术封锁三重打击,俄罗斯则以去美元化和东方转向应对。但普京特别提及的“北极合作”暗示了破局可能——在能源开发等非敏感领域建立合作试点,或许能为制裁解套提供转圜空间。

纵观叙利亚战场“冲突+合作”的奇特历史,美俄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本次会谈虽未达成协议,但确立莫斯科再会的意向已属突破。在核大国竞争框架下,危机管控机制的价值远高于表面共识。正如北极冰川下的暗流,大国博弈永远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涌动。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16/48726800.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