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种融合了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机型,倾转旋翼机的独特价值早已被各国看重。相比常规直升机,倾转旋翼机的速度更快、噪声更小、航程更远,载重量和燃油效率也更优,运输成本随之降低。正因如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苏等国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2005年至2007年,美国贝尔公司的V-22“鱼鹰”进入全面生产并投入实战,标志着倾转旋翼机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
不过,V-22“鱼鹰”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技术上无疑是突破者,但高事故率、低可靠性等问题,让“鱼鹰”在采购和运用上堪称“失败者”。在美军各军种中,陆军始终拒绝采购,空军仅装备56架CV-22,海军计划列装53架CMV-22B,唯有美国海军陆战队成为最大用户,目前拥有348架MV-22。海外市场更是冷清,仅日本陆上自卫队采购了14架。

在V-22“鱼鹰”之后,贝尔公司推出的V-280“勇士”打了一场翻身仗。对推进系统进行全新设计,发动机为固定式的,不跟随旋翼翻转。机身布局借鉴了“黑鹰”直升机的优点,最终成功中标美国陆军“未来远程攻击机”项目,获得MV-75的制式编号。V-280的成功证明,随着技术成熟,倾转旋翼机的潜力仍有待释放。
国内在倾转旋翼机领域的探索同样活跃。过去几年,多款无人机型已公开亮相,例如深圳联合飞机集团的“镧影R6000”、北京航景创新的“突击鹰-2000”主攻民用市场;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10则聚焦军用,还是国内首款完成自主倾转过渡飞行的中大型无人倾转旋翼机。

此次引发关注的新型有人倾转旋翼机,是哈飞的作品。在气动外形和结构布局上显然吸收了MV-75与意大利AW-609(民用型)的优点,采用悬臂式上单翼、T形尾翼、前三点起落架,机身中部呈矩形,配备两具发动机舱。其最大亮点是推进系统,与MV-75一样采用固定式发动机、倾转旋翼/螺旋桨设计,而非V-22“鱼鹰”的倾转发动机短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