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隐退多年的张曼玉突然入驻小红书,到目前发布4个视频后,已疯狂吸粉100万+。
在发布的新视频里,她分享日常、随性和美好。
首条视频中,从闹市街头到乡间田野,她1分钟内切换26个场景,换了20多套造型,表示自己将分享生活中好玩的、有趣的、好吃的各种瞬间。
在“湾仔漫步”的视频里,她背着单肩包,戴着鸭舌帽,混迹于人群。
有时被路边小店的玩偶吸引,有时和路边的小狗打招呼。
街头霓虹灯的光影下,她漫不经心地表示:“今天逛街时看到许多新鲜的事,好自然的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在这里的生活。”
有网友为女神归来欢呼雀跃:“这个世界的品味回来了”
但另一边,也有人猜测:
“女神是不是缺钱了?是要直播带货了?”
但真正的影迷都知道,张曼玉其实从来不走寻常路。
从早期被嘲“花瓶”,到后来横扫金马奖、金像奖影后,再到成为亚洲首位戛纳影后。
她的确用天赋般的演技,演绎过一段无人超越的传奇。
但另一面,张曼玉似乎也是娱乐圈“格格不入”的存在。
别人拼命抢头条时,她跑去玩音乐。后辈疯狂轧戏时,她却在巅峰时隐退。
这份旁人眼里的“任性”,恰恰来自于张曼玉身上的松弛、自由和洒脱。
这些特质,也让她拥有了比演技更让人着迷的魅力。
1.
张曼玉上一次主演电影,还是21年前的《清洁》,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努力戒除毒瘾,想要夺回儿子抚养权的摇滚乐手。
从那以后,她几乎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那这些年她到底在做什么?
有网友分享,曾在巴黎、伦敦、香港等各地偶遇过张曼玉,她似乎过着一种“四处漂泊”的生活。
而她在巴黎的一处住所,因为过于普通,在媒体眼里被报道成了“贫民区”。
她还常常被拍到出没在菜市场或是集市,
穿十几块的T恤、蹬一双旧鞋,熟练地挑菜、认真地比价。没有保镖,没有助理,只有全然自在的烟火气息。
虽然低调,但她也未刻意回避公众视野。
2022年,59岁的她出现在香港中环。不是来领奖,而是来打碟。
她穿着露脐装,戴着耳机,跟着节奏自在摇摆。
2023年的一段视频里,她在草地上带着小狗蹦跳,被网友称为“曼玉跳”。
她旁若无人地舒展身体,笑得肆意。
没有了一点“女神”该有的样子,但那股鲜活、生动的劲儿,却让人挪不开眼。
就像她最近视频里拍下的,那些肆意绽放的花,不受拘束,自由生长。
但这份洒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时间与阅历赠予她的从容。
2.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刚出道的张曼玉,也没有逃过“花瓶”的标签。
巴掌脸,婴儿肥,还有一对小兔牙,可爱值拉满。
早年拍《警察故事》,她不会临场发挥,也接不住其他大咖的台词。
被成龙狠狠地训斥:“你知道一秒钟需要用多少菲林吗?你知道因为你一个人耽误了多少人的时间吗?”
为此,后来张曼玉还接受了一年的特训。直到1988年,她遇见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逐渐开窍。
她第一次开始反思:
“怎么老停在一个漂漂亮亮女演员的位置,却没有赢得真正的尊重呢?”
也意识到:应该对自己有点要求了。
于是,她主动打破舒适区,接下了《阮玲玉》。当时很多人质疑,一个喜剧港姐怎能诠释好一代“悲剧名伶”?
张曼玉没有回应,只是闭门研究史料、学国语老歌,练跳古典舞,甚至剃掉自己的眉毛,方便更好地画出旧式眉形,来贴合角色演绎。
电影上映后,她一举拿下柏林影后。而这,也是华人女演员首次在国际三大电影节封后。
多年后,张曼玉不断塑造新的经典角色。
《甜蜜蜜》中的李翘,在辨认豹哥尸体时,从茫然、确认、到悲伤至极,几秒内神情写尽了一个女人的爱与痛,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她以一袭旗袍裹住汹涌的暗流,欲说还休的爱意,将女性的隐忍与情欲演绎得淋漓尽致。
《清洁》中的艾米丽,她褪去华服,以素颜和挣扎,诠释一位母亲从沉沦到重生的坚韧。
出道20年,张曼玉拿下5个金像奖影后、4个金马奖影后、1个柏林影后和1个戛纳影后。
成了那个名副其实的,华语电影成就第一的女演员。
但就在成为戛纳影后之后,她突然感觉到自己的人生被绑架了。
“我越来越觉得,拍戏好像只是在重复。世界那么大,我却只在片场看四角的天空。”
随后,她做了一件让整个娱乐圈瞠目的事:做音乐。
四十岁开始学乐器、写歌、进录音棚。朋友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起,她却认真签下唱片公司,成为一名独立音乐人。
2014年草莓音乐节,她登台唱歌,嗓音低沉、频频走音,引来全网群嘲:“影后何必自取其辱”。
两天后,她站在北京场舞台上坦然回应:
“我演了 20 部戏还被人说成是花瓶,唱歌也请再多给我 20 个机会,我一定能唱好,好吗?”
她不辩解,只是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后的十年,她学剪辑,在朋友的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就好像小红书上发的视频,是她自己剪的。
她拒绝妆发师,自己打理造型出席活动。
她总说:“我希望拥有粗糙但强大的力量,胜过虚伪的美丽。”
从“花瓶演员”到“戛纳影后”,从“走音歌手”到“生活剪辑师”,张曼玉一次次跳出社会框架,不断重启人生。
真的活出了那种“不赶什么浪潮,我自己有海”的潇洒。
于她而言,生活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尽兴的体验。
演够了,就换一种活法。
所以她在自己的时区里,走得从容,也活得清醒。
3.
张曼玉的个性,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最好,而是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实。
回看张曼玉的人生节奏,永远只遵循自己的时间表。
18岁,她是伦敦服装店的售货员。
28岁,她捧回数座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杯。
40岁,她成为亚洲首位戛纳影后,却在巅峰时转身离场。
50岁,她以音乐人身份重新站上舞台,坦然面对全网“群嘲”。
如今步入60,她拍剪视频,在小红书分享生活:没有目的地,随处走走,活得比许多年轻人都潇洒。
她在视频中说:“Timing是很个人的,当你自己觉得是个好时机的时候,就是个对的时机。”
这句话,几乎成了她人生最贴切的注脚。
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种“理想中的老去”:
是千帆过尽后,彻底摆脱外界期待,跳出社会时钟,只忠于内心节奏的自由与平静。
真正的女神,不是精心维持的“冻龄”神话,而是灵魂的松绑:
可以平静,但永不停滞;可以平凡,但内核无比自由而辽阔。
正如她骑着自行车,穿着皮衣或是随意裹着围巾,车筐里搁着一根刚买的长棍面包,像风一样穿过人群……
她不需要任何人的注视,却活成了许多人向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