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28

挂科也能保研不只是容错那么简单 高校推免新政探析

南京农业大学最近公布了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首次明确允许必修课不及格不超过一门且经补考或重修通过的学生申请保研。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近年来也相继调整细则,放宽了对“一门次课程不及格”的限制。

长期以来,“挂科不能保研”几乎是高校通行的规则。这一规定导致一些学生因刚入大学不适应教学节奏而挂科,即便后续学年成绩优异、科研实践突出,也难以获得保研资格;还有一些学生因一门与专业核心能力关联度不高的课程不及格,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被全盘否定。这种“一错定终身”的评价模式虽体现了对学业的严谨态度,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忽视了成长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容易将曾有失误但潜力突出的学生挡在学术大门外。

高校推免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选拔有潜力从事学术研究并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而不是筛选“零失误”的完美考生。从课程不及格到补考重修通过,考验着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纠错意识,这种在失误中仍能奋起的韧性也是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南京农业大学等校的政策调整以适度容错取代“一票否决”,既守住了学业合格的底线,又不否定学生知错则改、奋起直追的成长价值,使评价标准更贴合人才培养的初衷。

我国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提出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体系。保研政策的调整正是这一导向在人才选拔环节的具体实践。它摒弃了“一刀切”的简单化评价,承认学生成长是非线性过程,允许青年在探索中出现阶段性失误,更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潜力与综合能力。

保研政策的“破冰”值得肯定,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在放宽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政策执行走偏。高校应细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公平落地。例如,明确“必修课”的界定范围,避免将通识选修课、实践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混为一谈;规范“补考或重修”的认定标准,防止出现“放水重修”、“突击补考”等现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纳入保研考量,避免政策调整后“仅看是否补考通过”。

同时,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传递容错不等于纵容的理念。多所学校都限定了“一门次”“一次补考或重修”的范围,既给失误学生机会,又避免政策滥用。“补考及格”“重修通过”的要求强调学生需对自身失误负责。高校应通过新生教育、学业指导等环节,让学生在享受政策包容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学业的敬畏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希望更多高校加入这场“破冰”行动,以更科学、更包容的评价体系,为国家选拔更多有潜力、有韧性的优秀人才,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每一次成长都能被看见。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28/48768333.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