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20

三伏长短谁定的 打破40天长伏惯例

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总时长为30天。这一变化打破了2015年至2024年连续十年“40天长三伏”的纪录,成为近十一年来最短的三伏周期。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10天) -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 -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10天)

这一时间表基于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制定。初伏起点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7月20日庚寅日),末伏起点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月9日)。中伏长度由夏至到立秋间的庚日数量决定。2025年夏至至立秋间隔较短,仅出现四次庚日,因此中伏定为10天,形成均等结构。

尽管三伏总时长缩短,但其热力并未减弱。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将达到全年温度峰值。原因在于地表蓄热饱和、副高压强势控场以及湿度叠加效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气温,形成“蒸煮”模式。

三伏长短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智慧。庚日循环以10天为周期,决定着伏天的关键节点。夏至到立秋间有5个庚日则中伏延长至20天,形成40天“长伏”;仅有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构成30天“短伏”。2025年夏至后庚日分布为6月30日、7月10日、7月20日(入伏)、7月30日(中伏开始),而立秋后首个庚日(8月9日)开启末伏。

面对中伏的湿热考验,科学防护至关重要。建议饮食上多食用绿豆汤、冬瓜薏米汤和苦瓜炒蛋以解暑祛湿。作息方面,应避开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并将空调温度设在26℃以上。此外,可以尝试三伏贴和艾灸等传统疗法,提升免疫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范“湿热型中暑”,其症状包括头晕口渴、胸闷恶心、汗黏不畅等。

气象记录显示,2025年中伏首周全国86个气象站将刷新历史极值。虽然总天数减少,但中伏10天的平均高温强度可能反超往年长三伏。这种“短而强”的特征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但应对酷热的智慧始终根植人间。正如江南民谚所悟:“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20/48630164.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