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7-24

厦门清除非洲大蜗牛1280余斤 多部门联合行动

厦门清除非洲大蜗牛1280余斤。为有效应对非洲大蜗牛对厦门市生态系统、农林业生产及人类健康的威胁,市农业农村局近日组织召开非洲大蜗牛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夏季集中灭螺行动。会议听取了相关单位近期的整治工作情况,讨论了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此外,市农业农村局还组织第三方机构在厦门市非洲大蜗牛暴发区和高风险区设置了10个监测点,连续进行5个月的监测,并试点试验种植群落阻断带、生物制剂等防控措施。

厦门清除非洲大蜗牛1280余斤

此次专项行动是落实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除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外,厦门海关、市政园林局等多个单位也参与其中。活动于今年5月启动,各部门遵循“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边摸边除、治早治小、全力扑杀”的原则,深入农田、果园、森林、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搜索和清除。截至目前,已累计排查600余次,发现并清除了约1200处蜗牛聚集点,共清除非洲大蜗牛1280余斤。整个专项整治活动将持续至9月结束。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非洲大蜗牛具有快速繁殖、适应性强、缺乏天敌等特性,下一步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准备。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不能在水中存活,下雨后会从躲藏处爬出。这种蜗牛喜欢吃农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种作物,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它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其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会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问题。最常见的寄生虫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侵入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引发脑膜炎,严重时危及生命。

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繁殖速度极快。它们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这些黏液携带着病原体,甚至在其粪便中也存活着病菌和寄生虫。如果不慎踩到,应及时清洗。

对于非洲大蜗牛的清除,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或化学消杀方法。在活动期(黎明、夜间或雨后)进行人工捕杀,或者撒施氨基甲酸酯等化学药品。如果在家里发现少量非洲大蜗牛,可以用食盐处理,撒上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724/48645624.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