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黄金七秒”与集体追忆的碰撞
2025年,《新闻女王2》开拍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由佘诗曼饰演的"Man姐"带着她的"黄金七秒"理论强势回归。
预告片里爆炸、飙车、掌掴等视觉奇观轮番轰炸,弹幕上连成片的"爽剧预定"齐刷刷地飞起。
然而在这片喧嚣声中,某条高赞评论却格外刺眼:"现在的港剧像加了工业糖精的奶茶,甜得发腻却尝不出茶香"。
其实,这条评论背后,暗藏着的是对上世纪90年代TVB职场剧黄金时代的集体追忆——那个由邓特希缔造的,以《壹号皇庭》、《妙手仁心1》为代表的港式职场剧江湖,虽然短暂如烟花绽放,却也在时代烈阳下折射出转瞬即逝的璀璨光芒。
如今已年过不惑的我们,时常和老友调侃,“咱们奋斗了十几二十年才过上港剧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有下午茶和下班后happy hour的生活。”
对于广大八零后的朋友们来说,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都是因为年少时曾经被邓特希和他的两部代表作深深影响过。
毫不夸张地说,那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理想投影。
在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与文化繁荣的交织令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也使得整个社会对专业精神的推崇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TVB职场剧,以其对精英生活的细腻刻画和职业精神的精准呈现,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而亲手打造这一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当时的TVB监制兼编剧邓特希。
书卷气十足的邓sir
他创作的《壹号皇庭》和《妙手仁心1》,不仅开创了港式职场剧的范式,更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专业人士乌托邦”。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随着邓特希的离开与TVB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这一脉江湖最终如昙花般凋零,只留下难以复制的经典与遗憾。
一、邓特希宇宙:职场剧的“理想国”建构
1. 专业主义的圣殿——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邓特希的职业生涯始于TVB编剧,早期曾参与《新扎师兄》、《义不容情》等经典剧集的创作。然而,作为底层编剧的他,常因剧本被高层修改而深感束缚。
例如,《义不容情》的结局原有多版设想,但最终被监制韦家辉以“主题必须突出命运无常”为由全盘否定。
这种创作权力的不对等,促使邓特希决心转型为监制,以掌握叙事话语权。
1992年,他终于获得监制机会,推出《壹号皇庭》,开启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然而,TVB对这位新人监制并不信任,将《壹号皇庭》安排在周日十点档的“鸡肋时段”播出。
意外的是,这一安排反倒促成了邓特希的创作契机——低收视预期让他得以“放手搞嘢”(放手搞事情)。
他大胆启用欧阳震华、陶大宇、林保怡等三四线演员,甚至从新闻主播中挖掘陈慧珊跨界出演。
这种“反流量”的选角策略,意外成就了一批演员的职业生涯巅峰。
《壹号皇庭》系列(1992-1997)以律师群体为核心,首次将镜头对准香港中产阶级的职场与生活。
剧中角色们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下班后则聚于酒吧谈笑风生,既展现专业素养,又不失人性温度。
这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叙事模式,大胆打破了传统港剧对豪门或草根的两极聚焦,塑造了一种“可触及的理想生活”。
例如,欧阳震华饰演的余在春,既有法庭上认真威严的一面,又有私底下的幽默与脆弱,角色的多面性让许多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如果说《壹号皇庭》系列是邓特希对中产精英的乌托邦式建构,那么《妙手仁心1》则是医疗剧中浪漫化书写的典型。
1998年的《妙手仁心1》延续了邓氏职场剧的基因,但将舞台从法庭转向了医院。
邓特希从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却注入了独特的港式人文关怀。剧中程至美(吴启华饰)与唐姿礼(蔡少芬饰)的感情线,以“小王子”意象贯穿始终,将医学伦理与爱情哲学巧妙融合。
而林保怡饰演的黎国柱,则通过一句“Treat the patients with a loving heart of healing”,将“医者仁心”的内核充分具象化。
值得一提的是,剧组为追求专业真实,不惜斥资3万港元从英国进口尸体模型,主创更亲临解剖现场实地观摩。
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凸显了邓氏剧集“在其位谋其职”的职业尊严,让剧中急诊室的心电图波动都能牵动观众神经。
可以说,在邓特希的镜头下,职场从来不是点缀爱情的布景板,而是承载专业信仰的圣殿。
《壹号皇庭》中律师们对法律条款如数家珍的辩论,《妙手仁心》里医生们手术前精确到毫米的测量,均构成了职场剧坚挺扎实的"骨骼系统"。
2. 人性的多棱镜——不完美的专业人士带来角色塑造的革新
邓特希笔下的职场精英从无“完人”,也绝非“完人”,他总是刻意赋予角色缺陷:
阿Paul程至美在手术台上妙手仁心,在感情中却是优柔寡断的"小王子";
阿Ben余在春上法庭时威风凛凛,私下却是贪杯好色、玩世不恭的凡夫俗子;
还有在专业方面巾帼不让须眉,但同样情感笨拙、跌跌撞撞的女大状欧子强(陈慧珊饰)……
无论这些角色在职场之外的生活有多么不堪,但他们在专业领域却始终恪守原则和初心。
这种“人性化精英”的角色塑造,可谓呈现出了一种"专业领域无瑕疵,私人生活满地鸡毛"的真实状态,既消解了观众的距离感,又强化了职业精神的崇高性,既让观众仰望角色们的职业高度,又共情其人性温度。
正如邓特希曾在采访中大方承认的那样:“对于人物专业必须是严肃的,不能让观众质疑的,角色必须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但私底下给他们多一点缺点,这样观众的心理能站在更高的一条线上。”
3. 中产乌托邦的镜像——天时、地利、人和天造地设的结果
有人说:“职场剧分为两种,邓特希拍的和其他人拍的。”
也有人说:“邓sir在最好的年代,携一群最美好的人,打造了一个乌托邦。”
其实,这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以某种天造地设的形式交汇而成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正值经济腾飞期,整座城市在邓特希的笔头和镜头下显得精英感和高级感十足。
他敏锐捕捉到中产阶级的崛起焦虑,在《壹号皇庭》、《妙手仁心1》中构建出医生、律师等职场精英的"生活样板间":他们白天在医院或写字楼运筹帷幄,下班后则在兰桂坊酒吧谈笑风生,用专业能力实现阶层跨越,用消费品味标榜身份认同。
剧中人物在酒吧探讨《百年孤独》的镜头,甚至还将职场剧的格局提升至存在主义哲学层面。
这种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生活",恰如《小王子》中的玫瑰,既梦幻又真实,因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一支优秀的创作班底和幕后团队加上一群近乎完美的演员和搭档。
上世纪90年代人才济济的TVB不光有能写出好故事的优秀编导,还有一群演技无可挑剔的好演员。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都注定了《壹号皇庭》、《妙手仁心1》只能以孤本形式流传于世。
二、新港剧时代:数据流量驱动下的“文化转基因”
1. 流量算法的奴隶
《新闻女王》监制钟澍佳坦言,与优酷合作后,平台提供的分钟级收视数据已成为创作指南,"哪一分钟观众弃剧"的精准统计,让剧集宛如按需定制的工业品。
这种数据崇拜催生出了"黄金七秒"理论:开篇必须有爆炸性冲突,每集必须设置“爽点”,人物必须标签鲜明——当创作沦为流量密码的排列组合,当年邓特希在“鸡肋时段”放手搞实验的创作自由早已成为天方夜谭。
2. 职场剧的“去职业化”
对比《壹号皇庭》中余在春和周文斌这对表兄弟经常为了法律和情理孰轻孰重闹得不欢而散,以及《妙手仁心1》中程至美与唐姿礼因医疗理念差异而产生的戏剧张力,《新闻女王》更热衷于呈现“女记者掌掴豪门千金”、“主播台权力斗争”等戏剧化场景,这几乎与《黑色月光》将公关精英塑造成复仇女神的路数如出一辙。
专业细节逐渐退化为背景板,职场平台沦为宫斗戏的新舞台,职业特性让位于狗血叙事,当职场剧没有了浓郁的“职场味”,就好比将勃艮第红酒装入塑料瓶一般——再好的酒没放在该放的位置,那么变味儿是必然的。
3. 合拍剧的身份焦虑
TVB将制作基地迁至深圳前海,在享受“港人港税”政策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进行文化妥协。
《企业强人》中频繁闪现的“湾区之光”摩天轮,与香港街景形成怪异拼贴;《新闻女王2》加入内地资本后,剧本必须预留“正能量缺口”由电影版填补。
这种空间与叙事的双重割裂,也让合拍剧陷入无奈的身份焦虑之中,毕竟纯港味的创作环境在今天的大湾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三、派系斗争与时代裂变:理想主义者的末路
1. TVB高层的权力博弈——TVB宫斗剧外的真实战场
1990年代末,邵逸夫年事已高,TVB内部曾励珍派与梁家树派的斗争势同水火。
这种根深蒂固的“山头文化”,早就为邓特希的陨落埋下了伏笔:他所属的“梁派”在内斗中逐渐失势,资源也被挤压。
2000年,因《妙手仁心》续集创作理念与高层产生冲突,邓特希被迫选择离开。
此后推出的《妙手仁心Ⅱ》、《Ⅲ》由戚其义监制,虽保留了原班人马,却因过度追求戏剧冲突,将医疗伦理探讨替换为三角恋纠葛,从而失去初代的克制美学,被观众诟病为“狗尾续貂”。
当职场剧的创作自由不得不让位于权力的博弈,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2. 专业主义的黄昏——TVB创作环境的日渐异化
邓特希出走后的TVB职场剧逐渐偏离初心。2000年代后期的《法证先锋》、《冲上云霄》等剧,虽延续了职业剧题材,却更注重案件猎奇与感情纠葛,专业细节反而沦为背景板。
反观邓特希自立门户后制作的《侠骨仁心》(2001),虽汇聚了梁朝伟、李嘉欣等巨星,却也因剧情单薄未能重现辉煌。
这种反差印证了体制对创作者的限制:TVB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与邓特希的“作者性”特质始终难以兼容。
而当下的职场剧创作者们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双重困境:
资本追逐速食文化,不再允许编导们像《壹号皇庭》那样用五季篇幅来培育观众;
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耐心阈值降低,当年程至美在病床前诵读《小王子》的长镜头,很可能被大数据算法判定为“严重拖沓”。
当《白色强人》不得不用100场手术戏维持观众的注意力,我们曾无比欣赏的职业化叙事其实早已异化为另一种视觉奇观。
这不是单靠一两个人就有能力改变的现实创作生态。
这不是谁的错,而是时代发展进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和撕裂。
3. 女性主义的变形记——角色魅力的消亡
港剧从来都是主打励志积极的女主形象,观众最偏爱的永远都是《鉴证实录》中的聂宝言style。
尤其是邓特希启用陈慧珊、宣萱所塑造的职场女性更是开创了"专业即性感"的新审美:
她们用专业知识而非美貌征服职场,用理性而非眼泪化解危机。
她们以独立、理性、不依附男性的特质成为时代符号。
反观当下剧集,女性角色要么还是毫无进步地在“恋爱脑”窠臼里打转转,要么就是像《新闻女王》那样需要靠“找个男人嫁了吧”等毒舌台词出圈,又或者像《黑色月光》那样将女强人简化为复仇工具,让女性力量从专业素养退化为赤裸裸的攻击性。
正如网友所言:“邓特希把最珍贵的东西展示给我们,而今却只剩下玛丽苏的幻象”。
四、为何港式职场剧再难以复制和超越?
1. 时代语境的消逝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经济与文化自信的巅峰,职场剧中的中产生活既是现实写照,也是大众向往的投射。
而当下的观众对“精英叙事”早已产生审美疲劳,反而更青睐《白色强人》这类探讨体制矛盾的医疗剧。
时代精神的变迁,使得邓氏职场剧的“理想主义”再难以被复刻。
2. 专业主义的式微
内地拍摄的《精英律师》因法律漏洞屡遭群嘲,恰与《壹号皇庭》系列形成鲜明对比。
但邓特希对职业细节的苛求(如法律术语精准度、医疗流程还原度)在当今快餐式创作中已成奢侈。
当资本追逐流量而非质量时,职业剧难免沦为“穿着西装的偶像剧”。
结语:港式职场乌托邦的永恒价值
属于邓特希的职场剧江湖虽昙花一现,却为华语剧集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它们不仅是职业剧的教科书,更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启蒙——那些在酒吧探讨人生的律师、在手术台前坚守信念的医生,都教会观众何为专业尊严与生活格调。
或许正如《妙手仁心》中程至美所读的《小王子》:“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邓特希所传递的,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职业精神与人文温度。
当我们重看《妙手仁心》中程至美守候昏迷Jackie的经典片段,会发现真正的职业精神从来不是数据算法可以量化的存在。
邓特希的职场剧如同精密的瑞士机械表,在专业齿轮咬合间传递人性温度;而新港剧更像是智能手表,功能齐全却难觅匠心。
前些年,邓特希召集《壹号皇庭》旧部拍摄了一部《隐世者们》,却没再激起任何火花。
这就在告诉我们:该醒醒了,那个允许角色在法庭与酒吧间自由穿梭的时代已然终结。
但即使是这样,当年的《壹号皇庭》和《妙手仁心1》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在提醒我们:职场剧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制造了多少个“黄金七秒”,而在于能否让观众在角色身上看见专业信仰与人性光辉交织的永恒星空。
——The End——
(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你最难忘的港产职场剧是哪一部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职场剧江湖记忆”。
西瓜家的放映厅:
先娱己后娱人,
这里是原创深度影评+剧评+娱评发布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