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近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商战——三家巨头:京东、美团、阿里,几个月烧光数百亿,将外卖行业的峰值订单从一天1亿顶到了2.5亿,数亿普通人的生活被卷入,千万商家的生计被影响。
这也是一场极为反常的商战——它诞生于一个热钱冷却、资本和创业者都不再奢求高增长的时代,钱如此金贵,却又如此阔绰、不计代价地撒向市场。外卖不是新兴行业,不在前沿赛道,更不算资本风口,没有媲美AI、芯片的诱人故事,但这一次,为了争夺几亿张嘴,几家巨头贴身肉搏。
爆发于十多年前的第一次外卖大战,起因是“将所有线下生意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做一遍”,也将不少年轻人的饭桌从线下搬到线上。而第二次外卖大战,远没有那么宏大,能打起来,始于一个杂交业务:“闪购”,它介于电商和外卖之间,比传统外卖品类丰富,比传统电商配送更快。
但很快,所有人都发现,更多的钱和注意力,还是流向了餐饮。没有什么比券后1块钱的鸡腿饭和“0元购”的奶茶更有杀伤力。恰恰是在性价比被空前重视的当下,才会爆发如此的战争——绝对的性价比,才能在这个疲惫的时代,调动起更多人的兴趣,自愿加入。
文|
徐晴王潇
编辑|
辛野
运营|
芋头
90天,2500万单
刚刚过去的立秋,被称为“外卖界的双11”。因为一个网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美团和淘宝闪购发起3日冲锋,一家推出“满20减20”的奶茶券,另一家就给百万杯奶茶免单,秒光的优惠券、奶茶店里几米长的小票、紧急战备状态中的平台,将激战了几个月的外卖大战,推向了第三个高潮。
但在最新一次冲锋中,美团和淘宝闪购华山论剑,京东的身影退后,与几个月前高调的闯入者姿态截然不同。
10多年前,外卖这条赛道里曾掀起百团大战,无数轮搏杀后,美团和饿了么成为最后的赢家,它们又花掉很长时间,将日订单做到了约6000万和2000万的水平。但从0达到2500万,京东只用了90天。
回溯京东的入局,它站立在美团和饿了么的肩膀上,也站立在一个高度连锁化的餐饮行业之上。
▲
京东秒送的骑手。图/视觉中国
行业中有大量成熟的人才:除了美团的多位高管,饿了么在外卖业务各个职位上的人,都接到过京东的面试邀请。2月初,在饿了么负责商务拓展
(BD)
的王昭觉参加了京东的面试,对方态度激昂,“只要你职位合适,有能力在,京东一路绿灯”,并提出了50%的薪资涨幅
(19薪+年终奖)
,唯一的要求是单休,早9晚9。那段时间,他身边多位饿了么的同事和美团的同行,跳槽去了京东。
商家和骑手,也早已被行业培养出一套成熟的行动规则,尤其是,大家去京东,并不意味着要离开美团和饿了么。关键在于如何取舍。
孙胜曾在外卖平台担任多年运营,离开平台后创业,做了餐饮。在他看来,京东的“打法和节奏很好”。在外卖行业,每年的旺季从5月开始,到8月结束,京东抢在旺季到临之前,就做了第一个周期的布局和进攻。
2月之前,京东就密集接触了多家餐饮品牌,例如库迪、老乡鸡等,它们同为大规模连锁餐饮企业,并且早已实现了高度数字化。以库迪为例,总部控制着全国数千家门店,从财务结算到供应链,后台统一管理。选择连锁餐饮作为首批合作对象,让京东有了捷径,不必像10年前的美团和饿了么那样,一家店一家店地拜访,而是批量上架,在全国各地快速拓展商家数量。
大规模连锁化,是近几年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变化——蜜雪冰城、古茗、瑞幸等茶咖头部品牌都突破了万店,其余竞争对手也都在向万店进发;与此同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成功上市,老乡鸡也提交了IPO申请。这些熟悉的名字,几乎都是本轮外卖大战中的关键角色。
想要快速在更多城市铺开战力,不能只靠自己。据王昭觉观察,京东也会寻找代理商来开拓和管理
(类似茶饮的加盟商,平台下放资源和权限,代理商负责开拓商家、运营和配送调度,跟平台有利益分成)
,类似美团和饿了么的模式。
不过,美团是否用代理商,会以城市划分,投入产出比
(ROI)
更高的城市采取直营,低线城市寻找代理商,同时,对代理商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而京东是平台直接对接大KA
(连锁品牌商家)
,代理商面向非连锁商家进行开拓和运营。
就像是茶饮品牌扩张时会引入加盟商,代理商分一杯羹的同时,也替平台分担了一部分经营风险。但相比美团以城市区分直营和代理商的模式,京东会以连锁和非连锁商家来区分,模式更加稳妥,自身风险也更低。
新势力想要撬动局面,得拿出“拜码头”的诚意。
商家苦抽佣,京东就推出了5月1日之前免抽佣的政策;消费者不愿意承担的配送费,京东也给免了。在上海从事外卖运营多年的孙胜给出一个数据:在此之前,美团和饿了么的每一单外卖,平台都会抽取5%-7.2%的基础费用,配送费也是两头收取,商家和消费者都得付一部分,还会随着距离、时段、客单价和天气等变化。他计算过,平均下来,配送费约占一个订单价格的12%。加上抽取的基础佣金,商家付给美团的钱,占每个订单总价的18%左右。
不过,京东的补贴是“流水线”式发放。给商家的流量曝光和补贴一视同仁,就比如,“满15减14”的券,所有商家都可以用,所有门店获得曝光的概率也几乎相同。
▲
2025年5月,“京东超级外卖日”的促销宣传。图/视觉中国
放到10年前的百团大战,孙胜回忆:“早期美团和饿了么做商家的上架,给了BD很大的权力,由他们来定不同店给多少补贴。”大品牌会获得更多的流量。餐饮老板们早已被第一次战争教育过了,他们最担心的,无非是流量和补贴的不均衡,“我
(在京东)
上架了,你流量都给库迪怎么办?”京东的政策除了降低运营难度,也争取了不少商家。
饭菜、酒水都已经备好,可以开门迎客了。京东选择了一个事后看来很有性价比的工具——舆论,由此招来大量骑手和消费者。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京东宣传自己做的是“品质外卖”,会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提供保底工资。而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这件事,穿透了地域和圈层,成了最好的广告。
湖北某县城的一位库迪加盟商对此深有感触。他经营的门店在3月份由总部统一上线京东,尽管最初也有补贴,券后3.9元就能买到一杯咖啡,但只增加了寥寥几个订单。4月21日,刘强东送外卖的消息开始疯传,造梗的表情包出现在打工人的聊天对话框,这家库迪店在京东外卖的日订单一下子涨到100单以上,“线上,刷着京东和刘强东的视频,线下,我们店的单子在京东上面跑。”
孙胜认为,假如没有借助舆论传播,“京东的订单规模,我们直接说,
(一天)
有个几百万单已经很不错了。”
10年前第一次外卖大战,将成千上万个商家搬到移动互联网上,让更多路人扫码下载App,比拼的是地推铁军的实力。但如今,互联网基建已经相当成熟,瀑布一样的文字和短视频裹挟着流量,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透明、集中、精准。眼下第二次外卖大战,更像是一场线上的战争,而非线下的。
孙胜举了个例子:“京东给骑手交社保的消息铺天盖地,基本上任何平台的骑手都能刷到,等京东外卖上线的那一天,你要是骑手,你不去看一眼吗?”
平衡被打破之前
在外界看来,京东像鲶鱼一样游入,把原本平静的水面重新搅浑。但事实上,维持多年的局面被打破之前,一些事情已经悄悄在变化。
早在4年前,美团就着手布局闪购业务。美团某城市代理商秦寒告诉每日人物,闪购的发展是“从慢到快”,早期默默无闻,从非餐的蛋糕、鲜花、酒水饮料、商超做起,“你在超市能买到的东西基本都涵盖”。但从2023年开始,散步变成了跑步,美团开始布局闪电仓,扩展到3C数码品类,最初只有手机这一品类,“我觉得是在试水,试过觉得还行,直接大张旗鼓地铺开”。
增长并不是爆发式的——“它是逐步的,类似于今天比昨天多,这个月比上个月多。”与此同时,作为美团的城市代理商,他收到了来自新业务的压力,平台要求为闪购业务做“更彻底的宣传”,KPI也逐步加码,成交额的增长率要求从10%涨到50%,甚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