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8月1日那天,应媒体邀请,62岁的吴建琦和家人走进电影院,去看《南京照相馆》。她对这部电影期待已久。观影前,她刷遍了短视频上的花絮。这是一个与父亲吴旋有关的故事,更准确地说,电影的原型来源于罗瑾与吴旋经历的一段真实历史往事。
上世纪90年代,罗瑾接受江苏电视台采访。视频截图
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城,15岁的罗瑾在一家照相馆做学徒。一天,日军送来胶卷让罗瑾冲洗。冰冷的显影液里,罗瑾目睹了一张张如鬼魅般的日军暴行照片,出于义愤,他偷偷加洗了一套,并制作成相册保存下来。
然而,这本相册在不慎遗失后,被同龄人吴旋捡到。封面那个“耻”字,让吴旋相信,相册的主人和他一样,是怀着国仇家恨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吴旋把相册保存起来。
历史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两个恐惧却又义无反顾的普通青年手中传递,罗瑾因相册失踪而被迫逃离南京,隐姓埋名;吴旋则揣着这个秘密,熬到了胜利那天:他递交的这本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呈现在军事法庭,将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送上刑场。
一本相册,成为两人命运的分野。战后几十年里,罗瑾与吴旋都在寻找相册的下落,直到一个偶然的契机,他们揭开谜团。
1995年6月9日,罗瑾与吴旋共同受邀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两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首次重逢,那一年,正好是抗战胜利50周年。
“我叫吴连凯,你知道吧?”吴旋笑着向罗瑾打招呼。罗瑾愣了两秒钟,脱口喊出吴旋当年的绰号,“黑皮!”从少年到暮年,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阅读全文>>>
8月1日晚上8点38分,57岁的妇产科主任邵医生在供职的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周口六院”)坠楼,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邵医生与新生儿。图/邵医生抖音平台视频截图
家人告诉记者,邵医生生前曾遭受三起医疗纠纷当事人及家属的网上攻击。她留下一封遗书,详细讲明了经过。事发后,周口市卫健委和相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目前正调查处理。
身边人的回忆里,邵医生是一个极其在意名声、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人。而最近半年多,网络上的攻击给她带来无法忽视的困扰。
从2023年7月开始,邵医生开始在抖音平台上频繁更新视频,每个月能发布20多条。她发布的900多条视频里,大部分是关于自己接生过的新生儿,一部分是有关孕吐反应、紧急避孕、宫外孕等的医学科普,很小一部分留给她的孙子和孙女,偶尔也会晒母亲为她做的饭。
画面里,这位妇产科主任带着河南口音,笑出合适的弧度,像朋友一样打招呼。
评论区里,有患者向她表达谢意,也有人询问如何联系她,邵医生偶尔会回复一朵玫瑰花的表情。去年7月,有网友夸她是“林巧稚周口分稚”。林巧稚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这条评论显然让邵医生开心,她回复了六朵玫瑰花和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她的名声也显然越来越响亮。患者越来越多,忙碌的工作让她生物钟紊乱,“脸色和手都黄,像营养不良。”邵医生朋友吴麦麦说。她曾因为工作患上颈椎病,做手术、休养,总共不到10天,就又戴着颈托去上班了。丈夫张力劝她多休息,“她自己也说,‘万一哪天猝死了,你们都不知道。’”
但她停不下来。患者找来,邵医生几乎不会拒绝,更何况今年以来,医生们面临着更重的业绩压力,邵医生是要强的人,不敢懈怠。
坠楼前,她最后更新了一条视频。有网友看到过——画面里的邵医生红着眼睛,没提轻生,只是说:“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网暴。”她还问大家,“觉得我怎么样?是不是一个特别坏的医生?”
那位网友记得,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维护她。只是不知道,在最后那段时间,邵医生有没有看到。阅读全文>>>
2023年10月,突然昏迷的童童被送进医院,被确诊1型糖尿病。那是童童第一次知道小孩子也可以得糖尿病,也是第一次自己将针头扎进皮肤,为身体注入胰岛素。
孩子在护士的指导下自己注射胰岛素。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糖亦“有毒”。如果缺乏胰岛素,人类在进食中摄取的糖分会蓄积在血液里,慢慢将心血管、肾脏、眼睛、神经等“泡坏”。1型糖尿病患儿,就是一群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要终身依靠注射维持健康的孩子。
如果管理得当,他们可与常人无异,但无疑要付出艰巨努力。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每年有200多个孩子被新诊断为1型糖尿病。
这是一个小众的群体。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负责人吴迪介绍,全球有5亿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少数为1型糖尿病,其中约3/4的患者诊断时不足18岁。在儿童糖尿病中,有80%以上为1型糖尿病,很多孩子一两岁便确诊,刚学会走路就要接受注射。
“为什么是我?”从医院醒来,童童不得其解。到现在,他已像个大人般给出答案:和基因有关,被环境触发。人体内多个基因都可起作用,有些是保护性基因,有些是易感性基因,同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一辈子不得糖尿病,有些人却很快发病,一旦发病,就要终身管理。
得到诊断后,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为此崩溃一次,一位爸爸曾在吴迪的诊室含泪问她,您算过孩子要打多少针吗?
作为医生的吴迪当然知道:如果一天三剂速效胰岛素、一剂长效胰岛素,用仪器动态监测血糖,一个孩子一天至少要打4针,一年1460针;如果用采指血方式监测血糖,则再要每餐餐前餐后各测一次血糖、睡前一次、凌晨3点一次,一天共打12针,一年4380针。
这些,都是为了补充患儿体内无法正常分泌的胰岛素。
值得欣慰的是,糖尿病并非绝症。只要控制得当,患儿的生长发育、生育、寿命都与常人无异。诚然,这也需要孩子与家长付出足够的努力,摸索一条与糖尿病共生的道路。阅读全文>>>
8月7日晚,2025年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精彩上演。绚烂的焰火让几千年前的“成都”铭文在夜空绽放,12朵象征着历届世运会举办地的花卉次第升腾,流光溢彩。
用焰火打造的“友谊之树”。图/蔡灿煌工作室供图 摄影 田应会
在主题曲表演《友爱之声》中,焰火表演再次将开幕式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火炬、焰火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水与火在这一刻奇妙交融,共绘璀璨华光。
这场热闹灿烂的焰火表演由艺术家蔡灿煌一手操刀。作为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焰火总设计师,他以“文明之花”为主题,通过缤纷色彩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蔡灿煌表示,这次焰火表演的最大挑战就来自这12朵花卉,最初创意是以彩烟网幕的效果呈现“荷塘花色图”,呼应在成都随处可见的荷花池,但这样操作会用到大型吊车,对道路通行造成一定影响。
在替代方案中,我们想到利用现有的灯柱作为焰火装置,新的问题随之产生——灯柱的高度低于焰火升空高度,不仅难以形成好看的花朵形状,还容易重叠,影响呈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图案后与生产公司不断对接沟通,对传统焰火产品加以改造,通过多次调整和试验,让焰火在升空速度、高度等方面达到平衡,最终让12届世运会举办城市的代表花卉在星空下汇集。
“文明之花”的理念源于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定位与世运会精神内核的融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大树根遗迹给了我灵感上的触发,它在讲述这片土地的历史,也寓意深厚的“文明之根”催生向上绽放的“文明之花”。
选择珙桐作为核心意象,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还与四川有着不解之缘。珙桐花开时,犹如一只只鸽子在林间起舞,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鸽子花”,亦有象征和平之意。我们也期望通过成都世运会让“鸽子花”代表的和平与希望更加深入人心,播下文明与友谊的种子。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