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2

当“附近生活”逐渐消失时,高德地图2025要重构

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经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概念——"附近消失"。他认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与身边500米范围内真实生活空间的联系正在逐渐断裂。

"附近消失"的含义是说,在数字化的高速车道上,我们习惯了指尖触达世界,却渐渐忘记脚下的距离。十年前,人们习惯走出家门与便利店老板打个招呼,早晨的早餐摊会有常客的问候,甚至楼下理发店师傅还能记得你上次的发型。那时的“附近”,意味着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面孔,以及那些带着温度的日常琐碎。

而今天,我们的生活被彻底重排。线上购物、外卖、即时配送、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在极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线下的触点变得稀疏甚至陌生。我们可以轻松地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却不知道楼下新开了什么店;我们熟悉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却对门口的邻居一无所知。

这种"附近"的消失,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模糊,更是一种生活质感的流失。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无限连接的世界里,却发现自己与最贴近的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这种变化并非全然负面。线上确实给了我们便利和效率,让信息触达与服务供给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它的代价,是人与“附近”的关系被稀释:熟悉的街区变得陌生,原本该有温度的社区生活,变成了匿名化、碎片化的交付与消费。“附近”从生活中最真实的半径,逐渐沦为数字地图上的一串POI数据。这种割裂感像极了现代人的处境:我们在线上无比活跃,却在真实空间日渐孤独。

如何重新建立与"附近"的联系,重新发现身边5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可能性,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最近,高德地图推出的2025版本,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用AI重新塑造现代人与"附近5公里"的关系,让技术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重建附近关系的桥梁。

在这样一种“附近逐渐抽象化”的时刻,高德地图2025的出现颇具技术戏剧意味。

AI探索让"附近"重新鲜活

高德地图2025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它对"附近"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智能化改造,让“附近”重新变得鲜活。过去,我们的地图应用更多是被动响应用户需求——我们打开地图,多数时候是为了找目的地、规避拥堵、搜索某个餐厅或加油站。而新版本的高德地图,则试图成为一个主动的生活伙伴,通过AI技术重新激活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连接。

它在主动思考:你可能会需要什么?

由原先简单的"附近"功能升级而来的"AI探索",在更广泛的时空维度内,基于认知模型为用户推荐"超预期"的潜在目的地。从我们的体验来看,这不再像是简单的距离排序,而是一种基于深度理解的智能推荐。

例如,当用户习惯在周末午后去公园慢跑时,高德便会结合天气、时段等关联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多因子交叉验证后,适时主动推送周边新开放的生态跑道、户外健身节活动或小众秘境路线。工作日的傍晚,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日常上下班时间规律,基于更真实的导航状况,推荐附近的解压好去处。甚至会根据季节变化,推荐限定的趣味出行体验——秋日红叶观赏路线、冬季温泉之旅等。



这种推荐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基于冰冷的数据算法,而是对用户生活节奏和偏好的深度理解。

在高德产品负责人看来,这样的用户需求几年前就有,但原来没有实现方式。“现在高德也有机会能给出用户新的答案。”

如果说"AI探索"是对可能性的拓展,那么"AI即刻"则是对即时需求的精准把握。基于"时间递进+空间演进"双轴排序模型,融合当前时空位置,系统能够精准预判用户的即时出行需求,主动规划下一步行程。

这种即时性的预见性服务,几乎覆盖了用户全天候的出行场景:当用户有航班且遇到机场高速拥堵时,"小高老师"会结合实时路况与航班动态,提前推送"建议提前20分钟出发"的提醒及备选路线;差旅途中,系统会基于真实到店的状况,主动推荐更便捷的酒旅或生活服务;周末则依据当下时节,推送更适合用户的个性化游玩景点,而不是某个广告点位。

“AI探索”更像是对传统“附近”功能的升级,“AI即刻”则像是随身的智能秘书。

"用户常有多个需求,比如午餐后想喝奶茶是即时需求,晚上6点的聚餐则非即时需求。过去我们仅满足单次搜索,未充分挖掘需求间的联系。"而现在,系统能够以"事件"的方式重组用户需求,将分散的需求串联成完整的生活场景。

这些体验无缝连接,融入出行生活的每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进化,让"附近"不再是静态的地理概念,而是动态的生活伙伴。

空间智能:从连接到理解的技术

在高德CEO郭宁看来,这意味着一次质变:“不同于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是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中感知、推理、和行动的能力,也意味着我们对‘连接真实世界’的使命演绎,将进一步跃迁至‘理解’真实世界。”

高德地图2025“主动理解”能力背后的核心技术创新,源于高德对空间智能的探索。这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语言智能,而是一种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中感知、推理和行动的能力。

与常见的对话式AI不同,空间智能更复杂:它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理解空间、时间和动态事件之间的关系。高德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地图数据、路网信息和交通行为模型,并通过与阿里通义等大模型体系的合作,构建出了名为“小高老师”的智能体。

这个智能体能够感知用户的多模态输入(语音、文本、视觉),结合实时定位和环境状态,进行推理、规划,并动态调用高德内部近百量级的工具进行执行和反馈。“高德采用了先进的Agent框架,它可以规划、决策、执行、反思,是支持深度研究的前沿架构。”高德AI技术负责人表示。



而高德地图2025中业内首个专精出行生活的智能体——"小高老师"。这是一个通过主动搜索对话和被动推荐引导构建的统一智能体框架,其运作流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需求感知阶段:系统通过感知用户的动态行为(视觉、语音、文本输入等)和静态状态(定位及周边时空感知)变化,结合环境上下文的时序变化和实时特征,全方位理解用户真实需求。这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不仅听你说什么,还能观察你的行为模式,理解你的未言之意。

思考决策阶段:基于感知处理后的信息,主智能体进行多轮推理、规划、执行和反思的循环,通过协同调用最合适的子智能体和特色工具,整合内外部不同渠道的知识库,汇总最终可提供给用户的丰富信息和行动建议。"大模型能自动思考解决问题所需的步骤,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发现结果不符合预期,它会自动反思并尝试新路径。"

总结生成阶段:智能体集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当前时空环境和服务特性,将思考决策阶段汇总的丰富信息和行动建议,加以综合理解和总结,生成最终答案、信息汇总以及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场景交付阶段:通过高德APP中的AI领航、AI即刻、AI探索等多种创新界面和交互场景,将总结信息和决策方案的最终结果呈现给用户,并实时收集反馈,通过强化学习机制持续优化模型。

高德AI技术负责人称,这套架构的技术挑战在于——高德场景复杂度业界少见,技术框架需要支撑复杂工具场景,灵活选择离线/在线计算、规则/大模型推理。但正是这种复杂度,让系统能够真正理解和适应现实世界的多样性。

技术人文主义的实践

在项飙的观察中,现代人与"附近"的关系是割裂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却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而高德地图2025通过AI技术,试图修复这种割裂,让技术成为重新发现和理解"附近"的工具。

重新发现可以是一次主动的询问,也可以是一种被动的提醒。例如当你询问"左边的公园是什么"时,系统不仅能告诉你答案,还能结合你的位置、方向、偏好,为你推荐相关的活动和体验。这种交互方式也让地图不再是冰冷的导航工具。

传统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被动的——我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选择,很少有机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而AI探索和AI即刻功能,让我们有机会跳出惯性思维,发现身边5公里范围内的更多可能性。

高德地图2025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技术人文主义的理念——技术不是为了炫耀算力和算法的复杂,而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我们感觉,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高德地图2025为重建社会连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我们通过AI发现了身边的新去处、新体验时,实际上也在重新建立与周围环境和社群的联系。

这种连接不是虚拟的,而是基于真实地理空间的。它让我们重新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被忽视的美好,从而修复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疏离感。

从产品的技术角度出发,高德地图2025的推出,标志着地图应用从工具属性向伙伴属性的转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导航、更准确的定位,更需要重新发现和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高德地图2025不仅是“工具”更提供了这种“情绪属性”——通过空间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附近5公里"的可能性,让技术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重建生活质感的桥梁。

正如郭宁所期望的,希望推动AI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伙伴"。在这个愿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未来,更是生活的未来——一个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虚拟与现实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当我们重新发现身边5公里的丰富可能性时,或许也就重新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技术数字上的进步,更是我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回应——这似乎才是高德地图2025的最大价值所在。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6P6LRTF0511N33R.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