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过去几年,综艺舞台上的“姐姐们”一次次走进聚光灯:唱跳、竞技、生活体验,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证明着女性的力量与可能。
然而,回归到生活语境中的“姐姐”不只是被光环围绕的艺人,她们也可以是与我们有相似困惑、选择和热爱的女性群像。
她综艺扎堆出现的当下,如何让“姐姐”不只是节目吸睛的标签,而是能真实地与观众进行日常的情感共振?
近期在爱奇艺播出的观察类综艺《姐姐当家》试图用一次生活化的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节目开播半个月,衍生话题如#董璇再婚#、#谢娜张杰真人秀合体#、#王琳穿的是新裙子捡回的是少女心#、#万千惠不再惧怕90后娇妻标签#等引不少网友关注,从亲密关系、代际亲情、原生创伤、婚姻压力等多角度,折射出行业在女性叙事上的新方向。
30+女性的“当家”,不是情节设定,更是一种主动掌握人生节奏的姿态。
解构“姐姐”身份
多维议题齐开火
“姐姐”是一个多层次、可拆解的社会身份集合。
《姐姐当家》已播出的内容中,四名嘉宾叙事重心的侧重有所不同:董璇-离异后再次心动、谢娜-老家生活与父母“斗智斗勇”的温情、王琳-相对冷清的独居状态、万千惠-跨越25岁的爱情以及工作压力。
由于每位姐姐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的不同,节目通过四个风格各异的生活片段抛出一些内容焦点。
比如爱情议题之下,可以看到谢娜去张杰演唱会的台前幕后、董璇谈离异与再次心动、万千惠与三宝爱情故事的更多面。
一方面,生活观察类节目剖离嘉宾的职业身份,“生活记录+后采”的形式能够更好梳理出嘉宾面对某些事的心路历程,也增加了姐姐们自我讲述的话语权。
节目中,谢娜在骑行路上看到街边景象开始回顾北漂的时光,当时家中遇到经济危机,父母还是给予她很大支持,这也为后续内容中她事事想为父母考虑、家庭日常等记录埋下的伏笔。
再例如董璇曾经的婚姻一度引争议,如今节目镜头中,女儿小酒窝阳光可爱,事业爱情双线并行,也为女性情感关系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相对积极与柔和的视角。
另一方面,节目样本本身的差异化也为议题铺设了更广的触发面。王琳的独居日常规律稳定,但时常出现被孤独侵袭的真实瞬间;万千惠的跨龄爱情故事,折射出在婚恋市场中女性面对年龄、身份标签时的自我调适。
这些切片化的真实片段,既提供了细节支撑,也让节目在情绪与话题之间实现了双向驱动。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种可借鉴的女性综艺议题运营方式——通过多维身份构建多元情绪入口,再用热点议题实现裂变式传播,既能延长讨论周期,也能拓宽受众触达范围。
更重要的是,在高度生活化的场景中,记录姐姐们的不同角色:是妻子、母亲、女儿,也是职场人、闺蜜,更是不断积累阅历并好好生活、探索自我价值的个体。
“反常规”切口
看到她们,看到更多人
“我从小到大没睡过床。”
王琳面对镜头回忆童年:从小和外婆、外公、舅舅一起长大,7岁才回到家里,考上戏剧学院后对家里的想法是“不会回来了”。
近年来,原生家庭几乎成为纪实类节目中必谈的话题,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嘉宾的性格塑造和人生选择,也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切入点。
《姐姐当家》中,另外三名嘉宾都和父母较密切的相处模式和稳定关系,王琳如同一个“特例”,但也是曾经时代背景下,很多女性成长痛点的折射。
节目将其家庭的复杂与纠葛细腻呈现,既有童年的缺失与疏离,也有成年后的自我修复与成长。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个性,也为她如今的独居生活埋下情感伏笔。
在首期节目中与儿子一通电话产生矛盾后,不少网友把“窒息”标签贴向这段母子关系中。
但随着节目叙事深入,观众也会敞开不同的视角,多一些理解和思考,而不是堆积情绪去审视一段关系的表层信号。
深入生活的拍摄记录,能够让姐姐形象呈现得更立体化,这些“另一面”对观众来说足够新鲜,就能稳定观看粘性。
比如,经典影视片段中风风火火的雪姨,生活中却是话少孤单、渴望亲子关系又敏感的中年女性;万千惠和三宝年龄差距比较大,节目也将视角转向女方父母,挖掘长辈对这段跨龄婚姻的看法。
另外,节目虽是围绕姐姐们的生活而展开,但也记录下了她们生活环境里的其他人。
谢娜的“高精力”爸爸一心扑在艺术团的事业上;董璇和好友佟丽娅放松谈心,直击社会对单亲妈妈人设的刻板印象;万千惠公司遇亏空,创业伙伴等职场同事结合她的性格、处事态度等提出理性建议……
于是,我们也能看见更多鲜活有个性的人,打破了综艺中或许容易单一的情感线条,也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她综艺“生活实景化”进行时
点更多烟火气,寻关系与自我
很多影视化手段构建出的熟龄女性生活是过度理想化的:空间永远整洁如样板间,冲突都带着温吞滤镜,情绪与选择被包裹在精心编排的叙事线里……
但现实往往充满着波澜起伏、琐碎繁杂,远非镜头里那样岁月如歌。
然而,生活是柴米油盐、关系博弈与自我抉择的日常,观察类综艺的特征之一便是尽可能贴近生活,用“去舞台化”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女性在真实生活中的碰撞与交融。
近年来,随着女性话题的多元化和观众审美的升级,她题材不断分化,除了浪姐这样的舞台类综N代,今年播出的还有以场景化叙事凸显亲子关系、多重身份《是女儿是妈妈2》,记录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真实生活的《我家那闺女2025》。
今年夏天,还有不少脱口秀女演员凭借犀利幽默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崭露头角,成为话题焦点。
她们的崛起不仅丰富了某单一类型舞台的女性表达,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多元女性声音的强烈渴望。
种种趋势背后,观众期待的不是单一的“完美女神”形象,而是更多带有真实质感、敢于表达多面自我的女性本我。
观众视角下,大家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光鲜标签,更渴望看到贴近自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与复杂情绪。
行业认知里,平台和制作方也开始主动破题,打破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塑造立体、多元的女性角色,吸收现实性、激发更强的用户共鸣。
女性声音的多样化,恰恰为她综艺的创作打开了新的空间。但越来越卷的赛道创作难度也不会小——观众既“求真”也“求新”,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往往琐碎且无解,大众对情绪的耐心和共情能力也有限。
此外,女性多维身份的深度挖掘并非简单“拼盘”,需要敏锐的选题视角与细腻的叙事技巧。节目在展现个体真实的同时,还要兼顾观众的情感引导,平衡矛盾冲突与温情连接,避免陷入单调的“情绪过山车”或“标签固化”。
与此同时,市场和平台的商业压力也不容忽视。现实题材的“慢热”特质,与流量快速消耗的行业节奏时常冲突,如何在短期内制造爆点和持续话题,成为创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
更深层次的局限还体现在内容把控和社会期待之间的拉锯。
女性议题往往涉及敏感的社会话题,如婚姻、性别角色、家庭矛盾等,节目要在真实呈现和社会规范间找到平衡,避免被简单标签化或刻意美化,考验着整个行业的创作智慧和勇气。
创作者要在真实性、观赏性、商业价值之间精雕细琢,寻找一种既不过度理想化,也不流于琐碎的叙事美学。
但无论如何,当下大众认知、语言环境、影视风向的变化,都为“她综艺”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
期待在未来,看见更多保持真实烟火气、节奏畅快的女性综艺,记录多元背景下生活和成长女性群体、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推动社会包容女性视角的更多可能,也赋予她综艺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文化意义。
主编:罗姣姣
文:殷宇星
排版:殷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