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4

96年女生任浙大博士生导师 年轻学者的崛起

96年女生任浙大博士生导师 年轻学者的崛起!一张清秀的证件照下标注着“1996年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微的一则新进教师介绍,让28岁的江佳凤成为学术圈的焦点。这位新晋博士生导师拥有令人惊叹的履历:南昌大学文学学士,厦门大学哲学硕士,北师大哲学博士,并且是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她的研究扎根于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朱子学、宋明理学。

96年女生任浙大博士生导师

她以《孟子》“尽心”章为钥匙,系统梳理了历代大儒的诠释脉络,将先秦至清初的思想流变尽收眼底。在博士论文中,她揭示了“尽心”章在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中的枢纽地位,还深入探讨韩国儒学(四七理气之辨)与元明清四书学(如《增广性理字训》)的纵深领域。年轻的她已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担任《国际儒藏·韩国编》审校专家。国家奖学金、北师大“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见证了她在学术征程上的成就。

放眼全国高校,一批90后教授和博导正登上学术舞台,他们用实力打破年龄偏见。扎实的科研功底是立身之本,国际化的视野带来前沿突破,而那份年轻的活力,更成为点燃课堂的独特火种。实验室里,严肃的讨论常被轻松的笑声打断;导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辈分隔阂”正悄然消融。一位90后博导的学生坦言,和导师沟通像朋友,压力大的时候一起吐槽,思路卡壳时一起点奶茶“续命”,团队氛围让人愿意留下,也更敢创新。

光环之下,压力如影随形。“青椒”们肩负着科研、教学、项目、家庭的多重担子,“非升即走”的机制更是悬顶之剑。为了支持这些明日之星,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与考核表格,让年轻学者能将宝贵精力真正投入核心的科研探索与传道授业。营造包容氛围,允许试错,宽容探索中的暂时沉寂。创新常生于宽松土壤,而非高压环境。建立有效、友善的学术共同体与导师帮扶机制,让年轻学者在困惑时有处问,在低谷时有人扶。

当年轻的英才也成为培育英才的园丁,这不仅是学术血脉的传承,更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他们需要的不是聚光灯下的灼热,而是整个学术花园里更温柔的阳光与更耐心的浇灌。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14/48719561.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