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成绩我很不满意,给我点时间,我会归来!”
在前两天的2025年全国田径竞标赛中,吴艳妮拿下了第六个全锦赛冠军,却并不满意。
图片来源:微博@吴艳妮Jennie
这也符合她给大家留下的比较“狂”的印象。在大众的印象里,吴艳妮身上的标签一直是张扬、高调的,化妆比赛、“炒作只要流量”......
但和大部分的质疑不同,吴艳妮妈妈对女儿的看法有些“非典型”:“她就像榴莲,有人爱到疯狂,有人避之不及”。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最近,凤凰网的《瑞私拜talk》栏目对吴艳妮的妈妈熊艳做了一期专访,看后我们终于理解了:那个“把骂声理解成掌声”,“把质疑变成动力”的吴艳妮,是如何养成的。
而不少网友在看完吴艳妮妈妈的采访后,更有了一种“虽然不是我的大伞,但借我躲了片刻雨的感觉。”
1
给女儿被孤立的底气:
“妈妈就是你的朋友”
吴艳妮妈妈熊艳从小给吴艳妮的教育,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
如何融入一个新的群体?这个课题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吴艳妮也不例外。
吴艳妮初到北京体育大学时,因接连拿下省冠军和青运会冠军,曾遭遇同校竞技体校女孩的集体疏远。
她在食堂吃饭时,常常找不到愿意一起落座的人,同宿舍的队友也对她刻意保持距离,训练时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刚加入这个新群体的吴艳妮,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心,于是她难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身陷孤独和郁闷。
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对群体孤立的困境时,总是会焦虑不安,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而融入到同龄人群体中,就是这个课题的一个重要侧面。
于是家长总是会劝自己的孩子,“忍一忍”“都会好的”,似乎只要孩子收起自己独一无二的棱角,去迎合其他人,就能用忍让换来友谊,最后获得别人的认可。
但熊艳给吴艳妮的教育却完全不同,她并不认为被同龄人孤立是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她也从未因为吴艳妮无法融入群体而感到焦虑。
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喜欢你。
于是熊艳安慰吴艳妮,“这有什么好哭的,不理就不理呗,妈妈给你打电话,你没有朋友,妈妈就是你朋友。”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并告诉她:“任何关系任何友谊可以破坏的、可以分开的,这不叫关系,不叫友谊,真正的友谊是发自内心的。”
在年轻的吴艳妮心中,妈妈的这句话深深的影响了她,是啊,这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
之后的一个多月,熊艳每天准时在饭点给女儿打电话,陪她聊天解闷。从家里的琐事到单位的趣事,熊艳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常常让吴艳妮在食堂里笑出声来。
吴艳妮知道,妈妈自己在单位也秉持着“不讨好、做自己”的态度,即便有人对她的工作方式有异议,她也坦然处之。
熊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吴艳妮:“没必要为了让所有人满意,把自己活成橡皮泥。”
这样的教育方式,给了吴艳妮一种“被孤立也不可怕”的底气。的确,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群体交往固然重要,但教会孩子不必为了合群而丢失自我,也更为关键。
熊艳没有让女儿在孤立中自我怀疑,而是引导她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明白真正的友谊是基于相互欣赏,而非刻意讨好。
正是这份不强迫、不焦虑的智慧,让吴艳妮逐渐适应了环境,也懂得了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的重要性。
后来吴艳妮慢慢在新的环境里交到了新朋友,再也不是一个人训练、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洗澡......
熊艳知道,女儿真正的渡过了“交朋友”这一难题,她在维持自我和融入他人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于是她慢慢退出了女儿的生活,不再每天给吴艳妮打电话,也不再打扰她的交友。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但吴艳妮知道,妈妈依然在那里,一旦自己需要,妈妈永远会及时伸出手,就像妈妈曾经说的那样:“妈妈就是你的朋友。”
2
除了成绩
人生还要有其他的精彩
身为一个田径运动员,吴艳妮身上备受争议的一点,是她总是在比赛的时候“带妆上场”。
不只妆容,吴艳妮还总是梳着精致的发型,身上有纹身和脐钉。在大众的眼里,运动员就该有着黝黑的皮肤、素面朝天,而吴艳妮和这样的形象格格不入。
就像爱美的学生总是会被贴上“不会读书”的标签一样,吴艳妮也被贴上了“只知道化妆不知道训练”的标签。
但熊艳却认为“追求美好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和吴艳妮一样,妈妈熊艳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名田径运动员,那时的她就不羞于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从小到大,熊艳也总把吴艳妮收拾得精致好看。
甚至在她看来“不管你实力如何,只要你美美的站在赛道上,你就是要比别的运动员要出众。”
追求美的权利,并不会因为是运动员就有所改变,运动员没有必要用一张晒得黝黑的脸,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用功,自信从容的姿态,充满感染力的表现,也很重要。
而除了化妆打扮,对于吴艳妮的其他爱好,熊艳也始终给予支持。
作为职业运动员,吴艳妮也因参与商业活动、拍摄时尚杂志、发布单曲等“训练之外的事”备受争议,有人质疑她“不务正业”。
但熊艳却始终坚定地支持女儿:“我不想艳妮成为比赛的机器,也不要她单一地为了比赛而比赛。”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在熊艳看来,竞技体育的精神从来不是“金牌论”“成绩论”,而是“能吃苦、能经受挫折,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而吴艳妮从来都是妈妈眼中那个最能吃苦的孩子,“艳妮从来没有懈怠过比赛和训练,有时候发着高烧也会去训练,只要能扛下来的比赛,她一定不缺席”
作为一个运动员的妈妈,熊艳没有为孩子规划非登顶不可的 “冠军之路”,也未曾用 “鸡娃” 的方式强求孩子取得特定成就。
相比较其这些,她更看重女儿的快乐与感受,支持她去平衡竞技体育、兴趣爱好与自我发展。
2021年全运会夺冠后,有经纪公司找吴艳妮拍广告,团队里有人反对,担心影响训练。熊艳觉得让更多人知道女子跨栏,知道吴艳妮,没什么不好,只要不用占用训练时间就好。
在熊艳这里,“成绩至上”不再是唯一的信条。她明白,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成绩,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她不断鼓励吴艳妮去探索人生的多元可能,去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这让吴艳妮在训练之外,也能感受到人生的丰富性,而这反过来也为吴艳妮的训练反哺了养分。
3
“我喜欢无限扩大地去表扬她,
心态决定命运”
虽然鼓励女儿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但熊艳对成长到今天的吴艳妮始终只有肯定和夸奖。
而吴艳妮身上这些“肆意张扬”的自信,根源就在于熊艳数十年如一日的肯定。
从童年起,只要吴艳妮做好一件小事,熊艳就会“无限扩大化地表扬”;即便在她未出成绩时,也告诉她“要像王者一样站在赛道上,我吴艳妮就是牛”。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面对外界对女儿“抢跑”“高调” 的争议,熊艳霸气护女:“抢跑又不是抢劫”,拒绝为争议做公关;
当有人批评吴艳妮带妆参赛 “不像运动员”,她便以自己对美国短跑名将格里菲思・乔伊纳的欣赏为例,鼓励女儿:“爱美是开心的事,你本来就美,为什么不呈现出来?”
这份无条件的接纳与夸赞,让吴艳妮拥有了 “被讨厌的勇气”。她敢在赛场直言“我化妆是尊重自己”,敢面对质疑喊出“全国纪录就是我吴艳妮的”,更敢在挫折后坦然说“人生总有瓶颈期,跨过去就好”。
所以我们会看到,当吴艳妮身披国旗走向观众席时,妈妈熊艳激动的大喊“妈妈在这里,你好棒啊宝贝,你是妈妈的骄傲。”
图片来源:凤凰网《瑞私拜talk》
这不仅是妈妈给吴艳妮始终如一的夸奖,更是妈妈对她追寻梦想的支持。
熊艳年少时也曾是田径运动员,深知这份职业的艰辛,最终没能坚持下去。
本以为她会因这份辛苦阻挠吴艳妮踏上这条路,可眼看女儿从小成绩平平,为了能让她考上一所好大学,熊艳还是下定决心,让吴艳妮走上了田径运动员的道路。
后来吴艳妮凭借田径特长考入大学,在妈妈看来,走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但那时的吴艳妮早已将田径视作自己的梦想——“妈妈,我的梦想才刚刚启程呢”。
而随着吴艳妮在田径场上不断突破,熊艳看着女儿眼中对赛道的热爱,也渐渐从最初的“为了升学”转变为全力支持女儿追逐热爱,这也让吴艳妮得以更专注地投入训练。
在吴艳妮心里,妈妈始终站在自己身后,无论是夸奖,还是支持。正如她说的那样:“妈妈的夸赞是我 120% 信心的来源,她的加油声是我突破纪录的底气。”
图片来源:小红书@吴艳妮
吴艳妮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舞。那些赛场上的张扬与坚韧,那些面对争议时的坦然与勇敢,背后都藏着妈妈熊艳用爱与智慧撑起的天空。
她教会女儿不必讨好世界,不必困于他人眼光,不必被成绩绑架人生。
如今,吴艳妮依然在田径路上奔跑,带着妈妈给的底气,把质疑踩成脚下的跑道,把期待变成前进的风速,而妈妈,也始终做着那个夸奖她、毫无保留支持她的人。
这对母女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 “标准答案”的路,而是让他们拥有“无论怎样都有勇气去做自己” 安心。
或许,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一把伞——不强行遮掉风雨,却能让人在雨中也敢抬头奔跑,知道身后永远有温暖的目光,和那句最坚定的:
“你就是你,你很珍贵”。
参考资料:
[1]夏天的陈小舒-我的孩子,就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