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刀客Doc01
8月12日,刀客Doc获悉,小红书公司将组建大商业板块,柯南担任总负责人,和之恒共同组成领导班子。小红书的商业化广告、交易业务的组织设置将不会发生变化,仍将是一级部门。
如果把视线拉远,就会发现小红书的这轮调整,是互联网平台商业化组织变革浪潮中的一个注脚。
今年以来,一个有意思的共振正在全球广告平台间悄然发生:营销端和交易端,正在以不同方式加速合流。
1月份,谷歌进行了一次并不高调但值得关注的人事调整。
广告业务副总裁维迪亚·斯里尼瓦桑(Vidhya·Srinivasan)升任广告与商务副总裁,向谷歌知识与信息高级副总裁尼克福克斯汇报,Google Shopping和支付业务划入其职权范围。这背后,其实是谷歌在重新梳理广告和交易的关系——广告不只是卖曝光的位置,也得能连接带货、完成支付。
今年3月,抖音将巨量千川从巨量引擎划归至抖音电商,巨量本地推则并入抖音生活服务,同样是从流量部门走向交易主航道的组织对齐。
类似组织上的合流趋势不是新现象。2020年,林璟骅兼任广告营销服务线负责人和智慧零售战略合作部负责人。2023年11月,王剑伟出任快手电商事业部负责人,兼任商业化事业部负责人。
如果说谷歌、腾讯是站在广告业务的主导视角去整合零售和支付,那么抖音则是从交易出发,把一部分广告业务吸收进整个交易链条。
简单说,就是一个是“广告+”,一个是“交易+”,路径不同,但最终都指向更紧密的整合。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主导这场整合?
在国内内容平台与社区平台的组织架构中,由公司核心高管主导商业化几乎已成一个传统,他们统领交易和增长的整体方向。
抖音的张利东、快手的王剑伟、B站的李旎、小红书的柯南,他们都是这个角色
这些平台共同点是:既有前链路的内容分发,也能握住后链路的交易转化。这让他们得以将广告、内容、电商、流量系统放进一个盘子里,统一调度。
广告和交易之间那条原本泾渭分明的界线,正在消失。
02
组织层面在整合,管理人权重也更高了,这背后指向一个变化——广告业务在平台的地位也在悄悄位移。
在以往大厂的增长飞轮里,客增团队负责拉新,主端负责促活,通过优化体验增加留存;商业化负责流量变现。很多大厂从营收角度看,其实是一个B2B公司,变现主要依赖企业的广告费。
更进一步讲,站在广告业务视角,流量就是矿,商业化部门的责任是挖矿和炼矿:将流量精准切割、优化提纯,最终的流量纯度越高,就能以更高溢价,兜售广告主。
在广告为先的策略下,有些平台的流量阀门掌握在商业化负责人手里,为了保持广告营收的高增长,平台流量里的ad load开到最大,用户体验的底线是不触发大规模用户反感。
早些年,国内某些做搜索的几个大厂就是这么干的。
后来的抖音看透了一件事情,流量可以不是矿,广告也不应该是平台商业化的终点。广告应该嵌入到整个商业链条的交易系统。我个人以为,这种转向也是抖音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商业化规模的根本原因。
抖音不把流量当成一堆可售的广告位,而是当成客户生意的起点。2020年那会儿,它把自己的商业化平台命名为“巨量引擎”——“巨量”是流量,“引擎”是效率,背后说的就是流量和转化。
商业化的slogan是“激发生意新可能”。是不是听起来似曾相识?阿里巴巴的标语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当时一个商业杂志的主编私下跟我吐槽,说巨量的标语有些low,品牌主应该不买单。而后来的结果来看,主编可能经常混迹高端圈层的原因,自己已经陷入了信息的茧房里,格局还是小了。
当时的抖音广告业务虽然也是聚焦前链路的流量变现,但是战略上已经在对标阿里了。
广告从单纯卖流量,到成为生意的引擎。这是目前内容平台和社区都在讲的故事。
故事不同,指挥棒也就变了。
广告一直是平台最重要的现金流,顶在最前线,负责拉预算、跑收入。但在“交易闭环”成为平台长期战略的背景下,它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义:
广告从“目标”变成了“工具”,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营收系统,而是被嵌入整个经营流程,成为生意链条上的前置变量。
03
我们从需求端看这个变化,会发现一个更底层的原因是,广告主自身的预算逻辑已经变化了。
联合利华在去年的时候设立了首席增长与营销官(Chief Growth&MarketingOfficer)职位,直接跟CEO汇报。在其公布的增长行动规划中,提到了要“Focus incremental investment on bigger multi-channel platforms,including digital。”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新增的营销预算不会撒在零碎的小渠道里了,要押在那些能全链路、跨触点放大的大平台上,尤其是数字平台。
这对当前企业的市场营销架构是有挑战的——过去的模式里,品牌部盯的是广告费,或者叫品牌宣传费,销售部握着促销和渠道费用,电商部也有自己的站内投流预算,彼此之间目标、口径、KPI都不一样。
现在如果要押在“大平台全链路”上,就必须让这些预算在一个增长框架下调配,所有的预算费用有一个核心的目标指向,尽可能地不再各自为政。
在这种预算观念的演化下,营销平台再维持“广告vs电商”的部门墙,已经显得滞后。
04
当然,需求端的预算合流是组织变革的拉力,那么推力就来自用户端消费路径的变化。
注意力稀缺、时间碎片化,消费决策越来越多地前置在广告信息流里,而不只是搜索框。消费决策链路在变短、变快,当用户在短视频上多停留几秒、点开评论区,平台就会判断他“可能想买”,并迅速把交易入口嵌入内容,把转化链路压缩。
所见即所得的逻辑让广告和交易,从两段节点变成同步动作。这正是内容平台这些年努力推进的闭环逻辑。
决策链路的“短平快”带来的一个直接变化就是用户信任结构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用户信任是首先基于品牌信任,或者说品牌是最重要的影响变量。不管是在线下商超,还是传统货架电商,用户买东西之前,肯定要考虑品牌是不是听过、是不是“知名”产品,再去选购这个产品。
那是一种靠时间堆起来的信任,靠广告、包装和货架位置建立的认知。
但现在,用户做决策的时间被极限压缩之后,传统的品牌背书来不及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董宇辉的背书能让一个小品牌卖爆、某个超头主播能让一个白牌变成品牌。
用户信任的锚点,从Logo换成了人脸,从品牌转向了IP。
当然,我不是说品牌已经全然无用了,它依然重要,非常重要。
只不过今天的用户信任结构已经不同了,品牌不再是唯一的变量。甚至渠道对用户的影响力也开始超越品牌,比如山姆会员店、胖东来、京东等等,它们不只是单纯的售卖平台,也成为了一种信任的背书。
内容的说服力、人物IP的影响力、渠道的背书的口碑效应,和品牌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复杂的信任结构。
用户在下单之前,不再只是依赖一个熟悉的logo,当主播在直播间说“我家里也在用”,当用户看到一条带图晒单的评论,信任就在这条链路上开始重建了。
信任,被解构了,也被重构了,我暂且称这种信任叫为「临场信任」。
这个临场信任,不能简单理解为消费冲动。
冲动消费通常指用户被情绪驱动,而「临场信任」建立在局部信息完整、场景可信、内容细节丰富的基础上的理性的快速决策。比如,一篇“坐飞机不干的身体乳”内容,它提供了充足的使用场景、语境氛围和“像我一样的用户”的验证,这些加起来构成了可信度,而不是盲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台要做闭环:就是为了抓住这一下的信任,用信任撬动当场的成交。
这对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是组织上的整合,更是系统能力的协同。
广告系统不再只看曝光和点击,而是对齐GMV指标;交易系统也不再只是履约端口,而要在上游就接住意图。
这个趋势并不是所有平台都有条件做。
它要求站内交易链路足够完整、内容场景足够强、供给侧可以随时响应、基础设施能提供“准免摩擦”的体验。所以真正把广告与交易合流做下去的,都是“强内容+强交易”的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
过去十年,广告是内容平台最确定的商业模式,至今也是现金流的最大引擎。
但当广告开始从变现的终点变成经营的起点,成为撬动增长、加速交易的“前置变量”,意味着它的衡量方式、组织依附、业务协同都在被重新书写。
未来广告业务部门要回答的问题不再是“怎么流量卖出去”,而是“怎么把客户生意接进来”;不再是“投放效果如何”,而是“生意的经营如何”。
这也要求平台从“卖流量”走向“做经营”,从“变现团队”走向“增长中枢”。
不过,这样的转型并不轻松。组织如何打通,系统如何协同,人才如何适配,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路径与难题。
广告还是不是一个关键角色,这个问题反而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