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8月14日,隐语开源社区宣布了一项重大升级:从聚焦隐私计算,转型为覆盖六大技术路线的“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这一升级直指行业核心痛点——当技术本身已非主要瓶颈,如何将信任像水电一样无缝嵌入数据流通的全链路?
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在采访中以Facebook为例揭示了严峻现状:大型企业数据流通的核心障碍并非盈利动机,而是数据外循环中安全合规责任的断层风险及流通链路下游安全合规保障能力不足。国家数据局测算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场内市场数据交易规模同比实现翻番。但相较于53.9万亿的数字经济规模,这些流动数据仍如冰山一角。 这也证实了一个关键挑战:在技术能力与产业落地之间,如何跨越比算法更难破解的信任鸿沟? 中国数据要素市场亟须的“信任基础设施”又该如何构建?
蚂蚁等企业的实践已验证:通过构建统一的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体系,能够实现跨主体的安全合规数据流通,满足各方要求。这为解决内外循环的数据安全管控提供了技术基础。
从技术孤岛到融合生态
此次隐语社区的升级远非简单扩容,意在对数据流通全栈技术进行深度整合与重构。新社区将逐步覆盖隐私保护计算、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数场六大技术路线,并形成多技术路线的融合,致力于构建灵活适配行业需求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同时,在生态建设上,社区将逐步开放代码,以促进跨领域技术协同与标准共建。
这次升级直击产业痛点。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在采访中坦言,当前数据基础设施尚未形成共识,但企业级支撑已跑在前列。“一些平台企业本质是成熟的数据枢纽——它们让电话号码、住址等高敏数据通过脱敏技术安全流通,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然而,公共数据开放仍因责任权利失衡举步维艰。“政府部门无法承担专业脱敏工作,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张向宏说道。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正全面提速,但产业落地仍面临“共识难”“标准难”“门槛高”的三重挑战:技术路线碎片化,规模化卡在“最后一公里”;政策修订还无法匹配技术迭代速度;技术复杂导致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在张向宏看来,企业数据空间是成熟“局域网”,但全社会数据流通需要“互联网级”信任基础设施。这需要技术融合打破孤岛、政策适配提速落地、市场机制激活价值。
针对上述挑战,隐语社区的应对策略是构建“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技术底座。蚂蚁密算CEO王磊举例:社区开源框架已部署超2000个节点,三分之一为企业所用。同时,社区将推出SaaS化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方案。
在安全与成本的平衡上,韦韬着重阐述了“密态计算”的核心价值:“传统隐私计算仅保护计算过程,而计算结果仍以明文交付,大量的中间结果存在严峻泄漏风险。密态计算的突破在于将结果也置于加密状态,形成全链路保障。”这类似于支付宝在电商交易中的担保角色——建立信任的单点成本虽高,却是规模化的前提,能够显著的降低生态整体成本。
数据要素化的未来图景
数据交易是否代表未来?张向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厂的数据是不售卖的,因为流通不等同于交易。”在他看来:“传统土地财政的模式套用在数据上必然失败,数据要素需要新的范式。”
这一观点在产业实践中得到印证。在现场,航空工业集团发起设立的金网络数科副总裁庄喆分享了供应链金融领域与数据深度结合的探索:传统模式依赖核心企业授信,而新型“脱核”模式需融合中标数据、签约数据等纵深的场景化数据。通过隐私计算,数据持有方无需暴露原始数据即可输出可信结果,推动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更全面的信用画像,进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这种“数据即服务”的模式,正从经济效益延伸至产业链协同优化。
对于这种可信的模式,蚂蚁的密态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全链路的密态保障,保障数据不泄露;第二是全流程的可信管控,能够保障数据不被滥用。“这也是我们对于整个可信的理解。”王磊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的爆发为数据流通注入新动能。韦韬指出,大模型使非结构化数据价值显性化,但可靠性不足成为瓶颈。“大模型自身的可靠性是70%~80%,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无法承受这种风险。”蚂蚁的探索方向之一是“高阶程序大模型可信应用技术框架”——通过全新的程序表达、场景知识嵌入和闭环核验反馈机制,将大模型不确定的智力输出转化为可信的专业生产力。韦韬透露,高阶程序技术框架已经在金融风控全链路、网络入侵检测、医疗重复计费等多行业场景中初步应用,在可靠性和时效性上有显著提升。
芯片层级的支撑亦不可或缺。王磊认为:“可信根芯片成本仅几十元,却能大幅提升密态计算的效率。”蚂蚁一直在与海光、华为等企业合作,推动软硬一体化的可信安全体系。“数据流通前景广阔,但需长期耕耘,短期突破点在于公共数据开放与大模型赋能。”王磊说道。
开源生态的使命
采访中,韦韬阐述了开源的核心价值:“开源是人类首次将端到端工程细节与世界共享的模式,隐语社区将继续以开源开放的方式,降低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应用门槛,提供更高性能、更强安全、更低成本的技术方案。”
隐语社区的升级承载着更宏大的愿景。三年来,社区已链接全球2万名开发者、60所高校及70余家产业伙伴,在普惠金融、医保结算等领域落地标杆案例。此次扩容产学研联盟,包括与中电数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浙江大学、华为等建立合作,旨在推动跨领域标准共建。
“我们希望这个社区有更多的中立性,成为技术的试验场。”王磊解释,国家数据局提出的六大路线将在开源社区具象化,通过实践筛选真正有效的方案。例如数据元件技术曾因强推脱敏标准导致数据可用性下降,未来将与隐私计算分工协作——前者专注标准化,后者保障安全,有望让技术迭代升级更加完备。
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的成熟将释放指数级价值。隐语社区的升级正意味着行业正从隐私计算的“单点突破”迈向数据流通全栈技术的“系统作战”。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中国能否在数据要素流通的全球竞赛中构建自主范式?隐语社区的答案是以开源凝聚共识,以融合穿透行业应用壁垒,让96%尚未激活的高价值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韦韬断言:“我们相信在数据领域可能出现真正的大模型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它甚至比之前的自动驾驶来得更快、冲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