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8

段奕宏 探索无止境



《扫毒风暴》中林强峰这个角色,潜藏着段奕宏现阶段对表演的一种探索与追求。在与博客作者的对话中,他提到了目前的职业选择,即作品和角色能否带给他一种探索的冲动。他觉得,在表演上冒点险不算什么,演员不能一直那么稳稳当当地前进。在一些需要辟出新路的“创作无人区”,他决定闯闯看。

监制|丁宇

作者|徐妤婕

摄影|杨锦龙

造型|Con

化妆&发型|周钰

视频|张致斌(YoungChic)

助理编辑|刘嘉懿

场地鸣谢|合生缦

段奕宏正在以一颗平常心来拥抱这个世界的变化。

面对火爆的AI,他试着向DeepSeek提问:“段奕宏是什么样的演员?”AI给出了长篇大论式的赞美,这让段奕宏感到诧异。他觉得这像是一个“虚构”的自己,“这不是我吧?它把我说的太高了吧!它那个夸赞真的让我接受不了。”

AI的答案令他不太习惯,但他并不排斥新鲜事物,反而以平常心去客观地看待这些。比如,这几年AI开始大量涌入影视创作当中,段奕宏却更加坚信好演员不会被AI取代,因为“它就不可能想到我是怎么去诠释林强峰的”。



林强峰是前不久的热播剧《扫毒风暴》里段奕宏饰演的角色,一个做过卧底的缉毒警察。有人问他总演警察不厌倦、不怕重复吗?他却没打算跳出自己的“警察宇宙”。段奕宏很清楚,这个叫林强峰的警察和他过往饰演的警察都不一样。在这个人物身上,警察外在的框架被打破,进而可以寻求缉毒警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深刻的生命哲思。

这个角色也潜藏着段奕宏现阶段对表演的一种探索与追求。在与博客作者的对话中,他提到了目前的职业选择,即作品和角色能否带给他一种探索的冲动。他觉得,在表演上冒点险不算什么,演员不能一直那么稳稳当当地前进。在一些需要辟出新路的“创作无人区”,他决定闯闯看。

“任性地疯了一把

对段奕宏来说,选择成为林强峰,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最初,面对《扫毒风暴》导演五百的邀约,他有些迟疑,对缉毒警这个警种的不了解,怕陷入自己过往经验的窠臼,担心自己对同质化创作的不自知……这些都是他纠结的原因。

但五百导演给段奕宏讲了一个采风故事。五百说自己到了一个缉毒单位,这个单位里有一面墙是不能对外公开的,这面墙上写着一些牺牲过的缉毒英雄的名字。这段描述在段奕宏的脑海中形成了画面,他眼前出现了那面贴满名字的墙,“林强峰”三个字仿佛赫然在列。一种“向死而生”的真实感击中了段奕宏,也击碎了他原本的犹豫和顾虑。

“一个人要向死而生?谁要向死而生?我怕死了!”眼前的段奕宏突然身体前倾,拍着沙发,提高音量,像是突然被林强峰附身一样,大声地描述着那种每一天都命悬一线的恐惧。

向死而生的感觉给了段奕宏太大的刺激,他知道,要饰演林强峰,就要让自己无限趋向于“死”的感觉,并在其中寻找“生”的意义和价值。道理听起来简单,真要落在实处,如何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摸索、寻找、不断试错,继而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剧集播出后,观众对林强峰的评价就存在一定争议,觉得角色性格的诠释过于外化,也有人说段奕宏是不是警察演多了,不求进步了?

有一场戏,队里领导在办公室开会,林强峰大大咧咧地闯进去,被支队长谭庆林(霍青 饰)厉声喝住,他吊儿郎当地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望了望开会的人,嘴里还没完没了絮絮叨叨的。弹幕上有人表达了对这个角色这样表现的不理解。

事实上,不同的声音在创作期间就出现过,比如开创作会的时候,平台要从受众和环境角度出发评估角色,就有人提出“林强峰这么演行不行”的问题,毕竟之前没见过。

然而,缉毒警察是特殊的警种,具有相当程度的隐秘性和保密性,即便能够深入他们的生活也无法在创作中毫无保留地进行展现。五百导演深知警察戏不好写,大部分的创作都集中在破案和警察的人物关系部分,留给段奕宏的创作空间也集中在这里。他看到了段奕宏想来点“新东西”的欲望,他也相信这个在表演里一直不满足的“老手”一定会给出不一样的呈现。

既然对于林强峰的塑造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么只要够勇敢,创作者就可以融入个人的理解和发挥。五百导演给了段奕宏一个可以极大发挥的创作环境,段奕宏也确实“任性地疯了一把”。



在看过编剧陈育新的三稿剧本之后,段奕宏对林强峰的认知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作为卧底,每天跟毒贩打交道,所以要破除掉大家司空见惯的警察形象,但他缉毒警察的底色不能变。他们会像“叶虫”一样,就是那种最善于伪装的虫子,长得像树叶一样,拟态和保护色都十分巧妙,极难被发现。

段奕宏觉得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会给人一种外在的假象,比如走路摇晃歪斜,或者笑起来有点癫、有点不正常,总之不会是循规蹈矩的。

解决了角色的表象,之后就是解决内核。段奕宏很清楚的一点是,卧底缉毒警察的身份之外,林强峰作为“人”的一面至关重要,缉毒警察的真实往往存在于某些瞬间里,关键时刻的选择和呈现才决定了“林强峰们”内在的个人魅力。

所以,关于林强峰是谁,他为什么是他,他如何成为他,他会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人物也是在这样的过程里被塑造起来的。剧中,林强峰在宛北的卧底生活留给他的痕迹,恰恰是段奕宏想要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的。

《扫毒风暴》中对于林强峰卧底生活的展现,大部分集中在他和已故战友李百川(高峰 饰)的闪回片段中。这个在关键时刻救了林强峰一命的战友,真实身份被毒贩罗炳章(侯岩松 饰)发现后死得十分惨烈。



李百川的牺牲显示出卧底缉毒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也成为剧中对于林强峰心理创伤最显性的表达。相较于把林强峰镶嵌在大众认知的主角光环里,段奕宏更希望表达出这个角色内心的创伤,“谨小慎微提头生活”一定是林强峰卧底生活的日常。与此同时,他一定会有无法治愈的心理阴影,而这些正是他很多行为的根源。

段奕宏觉得,剧中对林强峰卧底时期经历的展现,观众大概能更加共情他的不正经,他的纵情大笑,他的欲言又止。

塑造,或成为

一直以来,段奕宏都有一个创作习惯,那就是还原事情和人物本来该有的样子。

这样的方法论或许可以追溯到2010年初拍摄电影《白鹿原》的时候,饰演黑娃的段奕宏学习如何割麦子,一个简单的捆麦秸的动作,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徒手将断口锋利的麦秸捋好,再打成捆,手上都是渗着血的伤口。

有一次,血从伤口“唰”地涌了出来,段奕宏的第一反应不是疼,而是终于找到了融入生活和角色的真相—任你割麦秸的动作多么熟练,任你演得多么投入,那些会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意外一旦出现,该如何应对?而这种下意识的应对方法,才是这个角色真正上身的时刻。



在塑造林强峰时也是如此,段奕宏所做的就是去体验、去细化、去寻找他作为“活人”的实实在在的依据,而不是去臆想他的存在和他的行为。

这也让《扫毒风暴》的重头戏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呈现。当主线案件告破,大毒枭卢少骅(秦昊 饰)被抓捕时,林强峰没有与他正面对决,原本应该成为主角的高光时刻,却被处理得极为内敛。

在听到其他警察们喊着“就是他(卢少骅)”的时候,段奕宏觉得自己在那个时刻确实找到了被林强峰“附体”的感觉。他说:“战友们已经把他按在那里了,我还上去干啥?”他任凭自己即兴反应,转身向抓捕现场相反的方向走去,路过的同事们都雀跃地喊着“抓到了”,他则边回以微笑边说:“是是是,太好了。”

没有太激烈的戏剧冲突,一切都那么平静。在段奕宏看来,这就是林强峰性格中的某一面,他可能是内敛羞涩的,他可能想在这个时刻清闲一会儿,这样的时刻是无法提前设计的,他只需要无限靠近林强峰,然后成为他,让角色带着他做出反应就足够了。

实际上,有一版剧本的设计是符合大部分刑侦剧惯用手法的。那场戏是,林强峰冲进卢少骅藏匿的出租屋,两个人四目相对,林强峰问:“你叫什么?”对方回答:“我叫卢少骅。”如此反复几遍,直到双方情绪拉满,抓捕行动直抵高潮。



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抓捕现场主角必须现身,这是对一场漫长的追捕最好的告慰,也是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最直接方式。但段奕宏觉得,这不是属于林强峰的高光时刻,他在很早就跟五百导演讨论过,林强峰的高光时刻应该在那个采风故事里,在那面写满名字的墙上。

墙是“林强峰们”的归宿,也是段奕宏塑造这个角色的起点。因此,在这场长达五年的追捕行动的尽头,林强峰是什么样子?他会做些什么?段奕宏需要找到这个常年卧底、经历过战友牺牲的缉毒警的真实心态,他一定会有追捕五年终于成功的兴奋,但也会夹杂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无尽疲惫。

创作当然可以以一种更为符合常规、更轻巧的方式进行,但段奕宏是个不允许自己交“行活”的人,即使知道很多时候的尝试是冒险的,但他依然想“尽可能地保持创作者的体面”。

我们还聊到了龙哥(罗炳章)被捕的一场审讯戏,为了突破这个狡猾的毒枭,林强峰用李百川上身的方式进行审讯。



这场戏当然也可以用更常规的方法来处理,但段奕宏却提起了审讯之前的一场戏。那是林强峰一场激烈的感情释放,在得知龙哥落网之后,他悲喜交加,与李百川的过往再度涌上心头,淋漓尽致地哭了一场。

这个时候,再接审讯的戏,无论是导演还是段奕宏都觉得不能再升更多情绪了。此时,编剧灵光一现,提出了“李百川上身”的情节。这个设想一下子击中了段奕宏,他觉得可以试试,于是便有了这场“戏中戏”。他将自己代入李百川被虐杀的时刻,代入被毒贩枪击的时刻,代入他自己中枪甚至是被分尸的时刻,最终将这场为牺牲的战友辗转多地、追凶多年的事件画上了句号。

那么,这样演不被认可、不被理解怎么办?

段奕宏说:“现在的观影环境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观众们的心态也变了,为什么短剧会那么盛行?它不需要过多的过程,不需要沉浸,只是消磨人的精力。但是我们要自问有没有让观众沉浸的能力,有没有沉浸式的代入感和节奏上的爽感。我们要拥抱变化,同时守住自己的底线。”

苦,不苦

拥抱变化、守住底线,这本身既契合了段奕宏作为演员的成长路径,也成为他在表演路上不断突破和探索的底气。

熟悉段奕宏的人都知道,他用了三年才考上中央戏剧学院,之后度过了四年刻苦学习的大学时光,在功课上力争上游,成为了同学眼中的“戏痴”。

1998年,他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开始了话剧的演出生涯。回忆起那段旧时光,段奕宏坦诚自己对戏剧有一种迷恋,戏剧带给他一种新的骄傲感。1999年,他出演了个人第一部影视剧作品《刑警本色》,在剧中饰演反派罗阳,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彼时的他对影视剧涉及的镜头表演尚不够熟悉,这部戏也没有为他带来更多的戏约和更好的生活,所以,一种对创作的逃避心态让他继续深耕戏剧舞台。



舞台上,段奕宏总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奋不顾身、拼尽全力。

2003年,他在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中饰演男主角马路。这个角色有着大量的独白,被视作当代青年情感困境的戏剧化表达的代表,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也充满了先锋性的反叛。

网上流传着一段段奕宏和孟京辉关于这部戏的幕后采访花絮,孟京辉说段奕宏有一晚的戏演得太过用力,不好看。段奕宏则在视频里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最后边流泪边赌气似地说:“我像一头失了控的豹子一样,不把它释放出来我会死。”

段奕宏版的“马路”成为宝贵经验,要拼命地投入,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表演的态度。他曾在《鲁豫有约》里说,这样“拼命”让他觉得踏实。

后来,他又拍了几部影视剧作品,真正了解了镜头表演之后,才算是正式进入影视剧行业,他开始喜欢上了镜头下的新“舞台”,继续在里面“玩命”。



拍摄电影《爱有来生》的时候,段奕宏需要为角色练习骑马,北京七八级的风沙天气,他也不休息,照练不误。他因此受了伤,但在节目中提到的时候,却是以一个幽默的段子带过。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段奕宏没觉得自己的经历有多苦,这些身体之苦都是来完善自己作品和角色的方式,带来更多的是创作上的愉悦。而正是因为真实地体验过很多事,他共情苦难的能力也更强,用于消解苦难的方法也更多。

他再次提到林强峰,他觉得这是一个苦而自知的人,因此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段奕宏说:“这种人一定是受不了你对他的好,他会保持距离,在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情感接触时他有一种非常智识的警惕心,但又不是冷漠。”

就像用一个轻松的段子讲述自己肋骨受伤一样,《扫毒风暴》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角色,用来让林强峰的苦落实到血肉之躯上,同时也消解他的苦,这个人便是于文文饰演的王奇。



段奕宏为这段人物关系构想了一个娱乐模式:唱卡拉OK。这是林强峰和王奇的乐趣和释放点,这样的时刻里氤氲了许多情感。正是这样美好的时刻让林强峰的苦更丰富、更具有共情力,一个随时可能“上墙”的人,一个嵌在危险里的人,他的感情该如何处置?这是段奕宏所要传达的属于林强峰少见的属于本我的活人时刻。

王奇不是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角色,但段奕宏觉得,她为林强峰这个角色带来了一种生机。

”不要麻木“

实际上,《扫毒风暴》中那些不同的评价都被段奕宏看在眼里,但相对于AI生成的全方位的赞美,他觉得好评与争议并存似乎才是事情更为正常的样子。

今年3月,段奕宏主演的另一部剧集《沙尘暴》播出,他在剧中饰演基层民警陈江河。有人说他演得好,甚至评价他是“西部片里唯一的神”。但也有争议,有人说他在用自己的演技为年轻演员做嫁衣。段奕宏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看重的是一部能打动人的好作品,一个有才华的创作团队。《沙尘暴》的口碑和豆瓣8.1的评分足以证明作品本身的质量,也证明了这是大家一起做好的一件事。



做演员,越是行至巅峰,越容易面临争议,但任何一种声音,段奕宏都保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看到观众的评价,他会将其分门别类,然后分析这些评价背后的原因,他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段奕宏谈到了很早之前的一部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戏在拍摄的过程中非常不易,播出时收视率等各方面也远不及同班底的另一部作品《士兵突击》。但是,今天回看这部戏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可以称其为经典的作品。

作为创作者,段奕宏也会研究一部戏爆火的原因,一个角色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追捧。比如2023年初开播后掀起全国性热潮的《狂飙》,剧中无论正派反派都是很多男演员向往的角色。成功案例的数据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时,一种趋同效应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开来。



但是,段奕宏说:“我不是这样的演员,别人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角色,我再复刻,我不想干这样的事。”他所能做的是认清演员这份职业和自己选择的创作方向,同时保持接受不同声音的心态。

段奕宏告诉我们,他拍戏的节奏大概是一年两部半,这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是相对低产,但这是他长久以来的选择。他不在乎自己在一部戏里的分量,戏多戏少,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文本能吸引他,自己能说服自己。

今年3月20日,段奕宏刚刚杀青了一部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休息。其间,他以《四世同堂》中“说书人”的身份重回话剧舞台和观众见面。这是他从2011年就开始参演的戏,14年里,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演几场,和剧场的观众见见面。这是他熟悉的场域,也是他站上去就能充电的地方。



在网上关于这部戏的体验分享里充斥着对说书人的赞美,以及对段奕宏不到十分钟的戏份表示“没看够”。

有人问段奕宏为什么要去客串一个“工具人”般的角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一早便给出了答案,她说:“说书人的角色需要一张有故事的脸,能让人相信他见过北平的兴衰。”

而对于演了14年说书人的段奕宏来说,舞台上没有“工具人”。从深陷人物到抽离,到根据剧场大小输出台词,斟酌台上的呼吸、停顿、节奏快慢,再到与观众互动,从字里行间琢磨出感觉。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每次出场,都要让自己配得上《四世同堂》。

因为,无论舞台在哪里,形式如何,段奕宏的选择从来都是“一部好戏”,这是他对作品的敏锐观察,也是他不能更改的原则和底线。

段奕宏做了27年演员,很享受专注地投入在一部作品和一个角色里,“我不想让自己在这一行对创作麻木。”

平常心,不平常

最近几年,段奕宏感受到了一种令自己感到喜悦的变化,那就是平常心。他依然有很多困惑、很多未知,但平常心能让他的心态更积极,帮他看到更多的风景、人和事情。

他坦诚自己拥有了更多审视和触摸自己的能力。或许曾有一段时间,他被时代和无形的节奏裹挟着前进,有时候会忘却自己,有时候甚至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

这种无法感知自己最严重的时候,出现在段奕宏事业的全面爆发期。

2015年,段奕宏凭借《烈日灼心》中的伊谷春一角出圈,这个在戏里熬了许久的人终于被更多人看见,行业内外评价他的伊谷春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他获得了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两年后,电影《暴雪将至》在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首映,段奕宏拿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越来越多人开始说:“冲着老段的表演,我要看看这部戏。”

赞美是猛烈又集中的,但不真实的感觉也同时存在。现在的段奕宏,越来越能感知自己,甚至每一刻都能感知自己。

他今年52岁,像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自我调侃道:“可能这个年龄,应该生出一些灵性和智慧了。我应该有能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个岁数还做不到吗?我应该有能力去发现这种开心和美,甚至拥有营造这种温暖和善意的能力。”

其实,熟悉段奕宏的人一直都知道他拥有发现美和营造温暖善意的能力。



因合作拍摄《士兵突击》结缘的王宝强在《非常静距离》里分享过一件小事,电影《泰囧》上映时,王宝强邀请段奕宏和太太去看首映,那天被邀请的亲朋好友很多,而段奕宏是唯一一个买了花篮放在电影院门口表示祝贺的人。主持人李静说王宝强看上去不像是喜欢花的人,但段奕宏说他其实是喜欢在那个时候及时到来的感情,花篮让这种感情具象化了。

时间能证明一个人的本质不会变,改变的是他表现本质的方式、范围和程度。他仍然保持着一种老派演员的感觉,会在见面时真诚、用力地与对方握手,也喜欢称呼大家为朋友。

在拍摄现场,等待摄像师调整设备的时候,段奕宏看着工作人员围站成一排,马上说:“这边的朋友咱们坐下,坐舒服一点,坐踏实了。”在大家快速调整的时候,他边翻着眼前作为道具的杂志边小声嘟囔:“轻松一点嘛,整得怪紧张的。”

现场的拍摄道具有一束帝王花,知道段奕宏是爱花的人,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特别把花送给他。他从桌子上拿起花,放在鼻子前轻嗅了一下,又在手上晃了晃,说“谢谢”,眼神里是一种温柔的愉悦,临走的时候又笑了笑说:“这束花我真的拿走了啊。”



拍摄当天,还有一只小狗作为拍摄伙伴和段奕宏一起入镜,原本活泼的小狗见到一群人围拢过来的时候突然有点认生,段奕宏让大家都散开,自己和它熟络了起来。后来我们问起他和小狗合作拍摄的感受,他觉得小狗“特别可爱,但是有点认生,感觉我们有点强迫人家”,对于这位“工作伙伴”的付出,他有点不忍心,“小狗有出镜费吧?给它买点狗粮啥的。”

《扫毒风暴》里有一场戏,警队举办联欢会,林强峰和队友们一起戴着星星形状的卡通帽子在台上又唱又跳,这个放在其他单位可能被视为“任务”的环节成了这群中年男人少有的欢快时刻。剧情里节目还没表演完,又有新的毒品线索,他们立刻转身投入工作。

在这段表演里,段奕宏站在台上认真地唱着:“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曾经在漫天星光下做梦的少年……”任谁看起来,歌词里说的是林强峰,也是他自己。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92VODV0512DDVL.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