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18

上观时评|被放弃的充电宝去了哪,需要有一个更



不少人恐怕都有疑问:民航总局充电宝新规施行后,在安检口被拦下的充电宝去了哪?

按照民航局7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态,被收走的充电宝,“将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其流向可追溯,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机场将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和旅客自弃的充电宝一同作合理处置,如统一销毁或与相关电池回收企业签订协议,报废处理后进行资源回收”。

但按照央视等媒体的追踪,事情进展似乎并不是这般顺利。早在7月,一些媒体就注意到,二手平台上出现了一批打着“机场来源”渠道的二手充电宝,而其质量到底如何,是否为营销噱头好让劣质产品滥竽充数,来源到底在哪,都未可知。最新的央视财经调查则显示,部分回收的充电宝没有按规报废回收,而是流入二手平台,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

对于不少被迫放弃充电宝的旅客来说,恐怕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既然充电宝被回收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那为什么最终又能流回二手市场交易变现?既然相关部门已经做了表态“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为什么企业处理的过程中,还是走向了“灰色产业”?

于情于理,这些疑虑,都需要有一个解答。

实际上,从现实处理的角度来讲,能理解为什么有企业来钻这个空子:报废的充电宝,要经过破解和电芯泡水后,初步处理过的电芯再运往下游拆解企业,进行破碎、热解等流程,最终分离出铁粉、石墨等材料制成新电池。这个流程不仅长,而且成本高。如果“二次利用”,不仅风险降低,收益也大大提高。

但既然安全标准已经划定,处理方式也做出要求,这些已被视为不合格而拦下的充电宝再度“废物利用”,恐怕就不太合适了。这不仅会损耗公众信任,流到二手市场的充电宝,安全性本身也存疑。

因此,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充电宝到底是在哪一个链条流出的?是机场转交企业时有漏洞,还是企业处理时监管有所放松?二手市场虽然监管相对没有一手市场容易,但也不能理所应当地成为法外之地,尤其是在这种事关安全的层面。

实际上,如果能按照民航局的要求落地执行,这些充电宝本应有一个明确的去处和管理方式。最难的环节总是在执行,但最关键的环节也同样在执行。顶层的政策实施后,需要各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才能让好的政策初衷,顺利导向最有益的结果。

原标题:《上观时评|被放弃的充电宝去了哪,需要有一个更清晰的解答》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9B79OP055040N3.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