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精神和情感的慰藉,完成自己的青春成长课题,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每一个在时代风气和社会土壤催生下而产生的偶像,只要积极向上,传递健康的价值观,都值得被热爱。
8月24日,时代少年团“加冠礼”演唱会——“冠军”上海站,于上海落幕。过去近一周,上海体育场及周边无疑是申城最受瞩目的人气焦点。时代少年团在上海的4场演唱会,吸引了30余万观演人群与场外粉丝,为徐家汇商圈带来了显著的客流增长与消费热潮。一场大型演出,成为撬动上海文旅商体展跨界联动的有力支点。
8月23日,上海体育场外,时代少年团演唱会正在进行。徐家汇体育公园 图
但与此同时,由于偶像团体粉丝的年龄特性——比如这次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2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80%,其中未成年人超过25%——如何在追星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理性与主体性,是偶像团体、经纪公司及粉丝群体都需要注意的。这次,部分粉丝意欲夹带违禁物品入场的的非理性追星行为导致了一些争议。于是,粉丝行为,偶像背锅,安保等工作人员也连带被造谣。
8月23日,汉庭酒店上海体育馆店,酒店为演唱会粉丝准备的免费应援物资。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不过,若将对狂热追星行为的反感上升到对年轻人追星以及对新一代偶像团体的“鄙视链攻击”,甚至对此类大型活动因噎废食,实为憾事。
一场大型演唱会,不论是之于城市整体,还是之于听众个体,都意义非凡。
周星驰1994年的电影《破坏之王》中,张学友的演唱会在剧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片里,主人公阿银为追求女主角阿丽,彻夜排队购买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结果这张来之不易的门票却被人抢走。此时,张学友本人登场,送给他两张演唱会门票。这两张门票便成为了信物般的存在。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偶像,如果说刘德华、张学友等一众港台明星,代表了1990年代的集体记忆,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更为成熟的文化工业,则为粉丝们创造出了更丰富、多元的选择。而随着文化话语权的传递,上一个时代的明星偶像,其作品成为经典时,一条代际间的文化鄙视链便产生了——过往的通俗成为高雅,当下的通俗则等而下之。
那么,何以有偶像产业与粉丝经济?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偶像的产生乃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偶像,诞生于二战后。彼时,相较老式型号更为便携且便宜的留声机开始出现,电视的普及加速了青少年亚文化的传播。“婴儿潮”一代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是没有历史重荷的一代人。高等教育在欧美的推广,经济的高速成长,使得他们更注重以一种反传统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于是,披头士和摇滚乐,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昔日披头士粉丝的狂热,与今日的“爆米花”们别无二致。1964年7月2日的《南洋商报》曾报道,当披头士途经新加坡返回英国时,有千余名“少年男女跳沟越墙冲破警方防线”,高举标语请披头士留下。
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 时代少年团官方微博 图
而在亚洲,1960年代,日本偶像文化几乎与欧美同步兴起。随后,这一文化逐步向邻国辐散。1990年代,它在中国台湾及韩国落地生根,至2010年代,借鉴韩国的娱乐工业范式打造的本土文化偶像,也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现。2019年成团的时代少年团,即是个中代表。作为时代峰峻自2013年推出TFBOYS之后的第二个少年偶像团体,他们身上同样有偶像艺人的典型特征。在公众人物的弧光下,偶像们仍保存着一份充当调剂的平凡。同专职的歌手、演员及模特相比,他们的外在形象与演技偶像仍有差距。这些差距反而使他们成为粉丝们可亲近的存在。
偶像的存在必定是阶段性的:在文化工业分工更为细致的日本,演员与偶像几乎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身份。偶像在磨炼了技艺后,便如同国际象棋中冲入对方底线的兵士,升格为演员。从TFBOYS身上,我们就能看到相似的成长曲线:当这些“加油男孩”频繁出没于影视剧之中时,演技变得愈发纯熟时,他们便开始不再是纯粹的偶像。时代少年团则适时地补上这一缺位。他们更年轻,他们的粉丝群体也几乎同样年轻。他们在歌曲中言说的,是那些在成年人眼中或许不足为道的琐屑烦恼。
而今日中国偶像产业的兴起,得益于与战后欧美相似的文化处境与技术进步。互联网与自媒体,相较电视进一步缩短了偶像与粉丝间的距离。教育的普及为中国的年轻人们制造了旺盛的文化需求,这些需求在时代少年团这里找到了一个出口。早至《超级男声》《超级女声》,晚至《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在2018年的热播,这些选秀节目则为时代少年团准备好文化土壤。在他们身上,青年人看到了自己未完成的青春之梦,即使平凡,即使不完美,也能透过自身的坚韧与努力,站在聚光灯下,被关注,被铭记。
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 时代少年团官方微博 图
每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精神和情感的慰藉,完成自己的青春成长课题,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每一个在时代风气和社会土壤催生下而产生的偶像,只要积极向上,传递健康的价值观,也都值得被热爱。但理解、尊重和热爱的前提,一定是这些行为和方式要在法律底线和公序良俗的框架之内。非理性追星行为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亦会对偶像团体的形象造成损害,但这并非偶像产业的“原罪”,而是这一后发产业还在成长期的表现。产业完善机制、粉丝理性追星,才能真正达成粉丝、偶像及经纪公司的互利共赢,助力产业的长远发展。
来源:王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