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25

35岁程序员长期熬夜患脑梗 年轻不是豁免牌

凌晨两点,35岁的程序员老林像往常一样熬夜写代码后准备洗澡。刚走进洗手间,他忽然感到眼前发黑,整个人扑倒在地,半边身体动弹不得,嘴巴张了几次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妻子听见动静跑来,只见他眼神呆滞,口角歪斜,连名字都说不清。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老林紧急送往医院治疗。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的黄晓松主任医师诊断为脑梗,并表示需要立刻进行溶栓。

脑梗即缺血性脑卒中,本质上是脑血管被堵住。正常的脑组织离不开血液供应,如果某段血管突然被血栓堵塞,远端的神经细胞会迅速坏死,甚至导致永久性残疾。越早开通血管,救回的脑细胞就越多。就像城市主干道忽然塌陷,一分钟都不能等。

老林的情况非常典型。他身体胖、应酬多、抽烟、喝酒、长期熬夜且缺乏运动。虽然年纪轻,但体检从来不过关,每年公司查出血脂高、血压偏高,他都一笑而过,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碍事。他还常说:“我脑子反应快着呢,哪像我爸那样老年痴呆。”

然而,脑子不是“熬得住”的地方。它的血管极细且脆弱,在压力大、代谢紊乱的状态下,容易形成斑块。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哪怕只堵住几分钟,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很多人误以为脑梗只会发生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上,其实近年来中青年发病的比例正在悄悄上升。老林的身体早已拉响警报:头晕、说话不利索、手脚偶尔发麻,甚至只是平衡感下降、打字变慢,都是可能的信号。遗憾的是,这些“不疼不痒”的症状往往被忽视,直到真的“躺下了”才追悔莫及。

幸而抢救及时,老林在黄金时间内完成了静脉溶栓治疗,后期还进行了血管造影和康复训练,保住了大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但这次“倒下”的代价让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使用左手,连喝水都要练习半个月。在病床上,老林后悔地说:“我原以为中风是退休以后才要担心的事。”

黄晓松主任医师提醒,中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预防脑梗应从年轻开始。只要长期处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状态,抽烟喝酒多、熬夜严重、缺乏运动,就已经走在“堵”的路上。如果有轻微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语言含糊等症状,哪怕只是几分钟也别大意。及时去医院做颅脑影像检查和心脑血管评估,很多严重的脑梗死其实都可以提前发现并干预。

来源于: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50825/48756448.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