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8-25

港圈一哥之死,终于揭秘了

相信大家一定没有忘记南大碎尸案。

这桩内地第一悬案最近又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出现了相关的讨论。


人们对于真相的兴趣与生俱来。

尤其是多年以前的悬案,只要一日未破,总会时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不止是内地,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悬案,每次一有新的进展,就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比如,香港地区就有备受关注的四大悬案。

包括:功夫巨星李小龙猝死之谜,女模特彭楚盈白骨案,锡安教会双氧水案,八仙岭山火之谜。


最近,四起案件因为一档电视节目的回顾,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这一回,我们能否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开疑案的真相?

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真相猜·情·寻》



「过时」的真相

《真相猜·情·寻》是香港一档真相寻踪电视节目。

由TVB新闻铁三角方东昇、黄晓莹、李嘉嘉共同主持。


其中方东昇被网友称为TVB最后的荣光」,是节目质量的保证。


节目主要围绕香港四件悬案展开。

通过抽丝剥茧的深度追踪,再寻不曾被人挖掘的证据与资料,试图完成还原真相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在这四个案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李小龙猝死案


1973年7月20日晚,年仅32岁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塘女演员丁珮家中突然陷入昏迷。

随后被丁珮与嘉禾电影的老板邹文怀送往医院。

最终抢救无效身亡,引起社会哗然。

当年官方给出的死亡原因是「对止痛药过敏引发急性脑水肿」

但这一说法始终无法让公众信服。

于是半个世纪后,节目决定重新调查李小龙的死亡原因。

节目找来了14位关键的证人,其中包括当初给李小龙说实施急救的医生与事件第一亲历者丁珮,进行采访与取证。

他们甚至还找到了法庭内部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发现在判定李小龙死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疑点

其一,邹文怀与丁珮为何谎称李小龙在家病倒,而非丁珮家中?

他们在第一次向媒体告知具体信息时,说李小龙是在妻子的陪同下从家中前往医院。

但到后面在法庭上,两人才坦白,李小龙其实是在丁珮家中昏迷的。


其二,丁珮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叫救护车?

当丁珮发现李小龙陷入昏迷后,并没有立马呼叫救护车。

而是等到邹文怀到达后才叫来自己的家庭医生。


其三,邹文怀向急救医生隐瞒李小龙的病史?

在医生对李小龙进行抢救时,邹文怀并未告知他其实李小龙在两个月前有过一次抽搐晕倒。

以至影响了医生对李小龙病情的判断。


其四,李小龙的妻子又为何表现异常?

据急救医生回忆,当初在他宣告李小龙死亡后,其妻子不仅表现较为冷静,也没有像一般亡者家属那样询问死亡原因。


其五,美国军方又为何参与进李小龙的尸检中?

节目组发现,香港警方曾多次拜托美国军方对李小龙死亡原因进行再次检验。

美方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于是,节目组就以这些疑点为出发点进行真相探寻。

例如,美国军方之所以会参与李小龙的尸检,是因为当时李小龙被怀疑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而彼时正值越战,许多美国军人因为在越南吸食大量毒品身亡,因此美方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的尸检经验。


最终,结合最新的医学共识与李小龙的家族病史,在李小龙去世52年后,首次提出了「癫痫猝死(SUDEP)」这一说法。


因为过去的时间太久,当时的证物之一「头痛药」遗失。

李小龙的脑组织并未被保留,无法做现代分子病理学检测。

这一死因,也不能被100%地肯定。

即便如此,这依然被业界认定是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释。



「证据」之外的声音

节目播出后,有一些人反映:

为何又把这些陈年旧案拿出来炒冷饭?

实际上,在节目开篇,方东昇就率先提出了这个疑问——

很多人问我们为何旧事重提?

也有人说那有可能找到真相?

还有人说让你找到真相又如何?


的确。

这四个案件时间最久远的已经距离我们半个多世纪,近的也有25年之久。

但在鱼叔看来,时间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再回看这些案件的理由。

毕竟,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至少可以给那些上尚处迷雾之中的案件照出一丝光亮。

像这次对于李小龙死因的再探,就是用现代科技给观众带来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不过,这档节目想让大家看到,不只是代表客观的刑侦技术给出的结果。

而是,在这些证据之外还存在更多其他声音,影响着真相的显现。

比如,彭楚盈白骨案就是因为「权与利」

两年前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的《毒舌律师》,便是以此案为原型。


案件曾在1990年代轰动一时。

一个拥有模特梦的平凡女孩与出身富贵的已婚知名律师产生感情。

两人相恋没多久,女孩就与家中断联。

四年后,已成为一具白骨的女孩在律师名下的公寓中找到。

断掉的头骨、毒品注射器、被撕毁的日记、存折中巨额金钱来往、莫名其妙出现的男友称女孩私生活混乱.......


一切都充满疑团,可最后警方却以「意外死亡」定案。

节目在查寻真相的过程中发现,当年有几名警员在调查此案时曾遭受处罚,原因是没有觉悟。

什么觉悟?

政治觉悟。

因为那位律师的妹妹,是香港回归后的首任政务司司长。


再比如,八仙岭山火之谜是因为大众情绪

1996年,冯尧敬纪念中学的师生在爬山过程中遭遇山火,造成5死13伤的惨剧。

香港死因庭裁定,山火的祸根应是学生吸烟或携带打火机。

而嫌疑最大的是重度烧伤,康复后成为香港「生命斗士」的一名学生。

可最终校方、教育局、警方都决定不再继续调查追责下去。

因为若最终证实是12岁学生意外引火,将会引发道德困境。


而在李小龙案件中,舆论与情感则成为影响人们看待这件事情的最大因素。

因为李小龙特殊的身份,关于他的死亡,人们非常容易因为个人情感、信念等因素赋予其不一样的色彩。

像是粉丝们不愿意相信,这个钢铁一般的男人,会被一点「小病」被打败。


于是,好像是为了配上他动作明星的身份一样,坊间开始出现类似于「复仇」「追杀」乃至是「没有死」这样的传闻。


而身为嘉禾的负责人邹文怀之所以隐瞒李小龙的病史,并要求丁珮第一时间不要说李小龙的出事地点,也是出于对李小龙的形象的维护。


可这样的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小龙被救治的可能。

更是让丁珮成为「千古罪人」。


除此之外,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对于李小龙死因进行了肆意猜测与传播。

当时的各种媒体都对李小龙的死因做出夸张的报道。

尤其是报纸期刊专爱选用一些具有耸动色彩的字眼来吸引目光。

他们对于真相、客观事实与逻辑好像毫不在乎。

那么,他们在乎是什么?

大概率只是想要提升销售量而已。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

通过这档节目,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件事儿:

很多时候,真相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中,即便存在刑侦手段、科学检验等过程,人们对于真相的认知也是存在偏差的。

首先,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与泛滥,使得难以分辨其中的真假。

并且碎片化的信息使得公众难以深入理解事件的全貌。

像是南大碎尸案,随着时间的流逝,网络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

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神秘学」。


每一条视频,每一种说法都好像有理有据。

即便有些一看便知是为了引流而存在。

但这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出现,总归是会出现迷人眼的情况,从而导致大众难以真切了解其中的事实。

其次,因为信息的爆炸,人们也很容易由情绪主导舆论。

人们的判断更多受到个人情感、信念和价值感的影响,而非客观事实本身。

这也进一步导致舆论极化与分裂的产生。

不同的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偏好,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导致舆论甚至是社会的撕裂。


之前的「江歌案」就发生了几次大的舆论反转。

起初大部分人因为江歌母亲惨失女儿而同情她,并痛恨江歌的室友刘鑫。

之后网络开始出现「敛财诈捐」「江歌母亲并非失独」「疑似骗婚五保户拿拆迁款」等未经证实爆料。

舆情就从对一方的讨伐,裂变为两边互撕。

「圣母」与「毒闺蜜」,「失独母亲」与「诈捐骗子」这类二元对立的标签在汹涌的撕扯大战中不断被更新。


包括后来的「清华学姐事件」「武大图书馆事件」,都是因为标签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解读导致数次反转的典型例子。

最后,权威公信力的下降更是加重了后信息时代的问题。

例如在周口邵医生自杀事件中,警方与院方的缺位,导致大众对于所谓的「结果」爆发强烈的不满与愤怒。


而以上这一切,都导致了真相最终得到了消解。

在最后一个八仙岭山火之谜的结尾,方东昇说道:

如果我们找到答案,但没有汲取教训,历史迟早重演,悲剧只会再临。

到时或者会真正应验一句话:「真相,被你找到又如何」。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悲观。

可如果将其放置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中,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印证另一个真相。

那就是尼采的一句话:

没有真相,只有阐释。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

来源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K7RFK46T05178480.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Tags : 终于揭秘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