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2025-09-02

iPhone生产线大变革:苹果强制自动化,为美国造

9月2日消息,苹果正持续向其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在生产线上大规模采用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目前,苹果已将自动化作为获得其制造合同的一项标配条件,标志着其生产管理策略已从以往的“鼓励”转变为“强制”。

这一举措与苹果的整体战略方向一致:在推动供应链从中国向更多元化地区扩展的同时,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提升全球范围内工厂的质量稳定性,并控制长期成本。自动化还能帮助苹果应对诸如新冠疫情等全球性事件所暴露出的、过度依赖密集劳动力的风险。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不再直接为自动化升级提供资金,转而要求供应商自行投资机器人及相关设备。这一变化与苹果以往的做法显著不同:此前,该公司通常会直接投资或补贴合作制造商的设备购置,以满足自身的技术标准。

据悉,苹果的自动化要求已覆盖所有主要产品线,包括iPhone、iPad、Mac和 Apple Watch。

对供应商利润构成影响

这一政策已经开始侵蚀供应商的利润。据悉,自动化设备的高额前期投入,加上系统整合期间可能导致的生产中断,正进一步压缩供应商的盈利空间。以往依赖苹果提供设备补贴的供应商,如今需自筹资金推进自动化,这无疑加大了与苹果合作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不过,苹果仍在环境责任方面为合作伙伴提供支持,包括协助其升级节能设备、采用环保材料,以共同实现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支持并不涵盖自动化领域,相关投入仍须由供应商自行承担。

自动化与全球生产布局

在苹果看来,机器人技术是实现生产标准化、强化质量管控、缓解劳动力短缺与地缘政治波动影响的关键工具。随着苹果将制造业务扩展至更多国家,自动化更是确保不同地区生产质量保持一致的核心手段。

此举背后还隐含着地缘政治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苹果供应链的多元化进程,例如在印度等国家扩大产能。通过将机器人技术确立为一项基本要求,苹果能够更灵活地将生产部署至任何地区,而无需过度顾虑当地的劳动力供给或成本问题。

有观点认为,这一变动甚至为将来iPhone在美国本土组装铺平了道路。据透露,苹果早在几年前就曾向美国政府官员表示,如果要将iPhone制造迁回美国,“机械臂”将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随着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愿景也许不再像过去那样遥远。

消费市场的积极信号

在供应链一端加速变革的同时,苹果在消费市场也迎来了积极信号。

根据智能手机比价平台SellCell于今年8月对2000多名美国iPhone用户开展的调研,约有68.3%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iPhone 17发布后立即购买,这一比例高于2024年iPhone 16发布前61.9%的升级意愿,显示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具体机型来看,iPhone 17 Pro和Pro Max预计将成为初期销售的主力,合计吸引38.1%的潜在升级用户;标准版iPhone 17获得了16.7%用户的偏好;另有13.5%的用户对传闻中将采用超薄设计的iPhone 17 Air表示期待;而明确表示在等待苹果尚未推出的折叠屏iPhone的用户仅占3.3%。

在升级动机方面,电池续航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53.8%的用户将其列为首要原因。其它激励因素包括新设计与新功能(36.2%)、显示效果提升(34.3%)、摄像头升级(28.1%)以及AI和软件增强功能(7.1%)。

价格依然是阻碍用户换机的首要因素,68.9%的受访者将其列为主要顾虑。此外,对现有设备感到满意(71.7%)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用户的升级意愿。少数用户因期待折叠屏iPhone(7.5%)、不习惯eSIM功能(6.6%)或考虑转向安卓设备(5.3%)而暂不升级。

调查还发现,如果苹果在2026年前仍未推出折叠屏iPhone,20.1%的用户会考虑选择三星,10.2%的用户倾向于谷歌。不过,苹果的品牌忠诚度仍然较高,69.6%的用户表示无论竞争品牌如何,他们都会继续使用iPhone。

在“轻薄与续航”的权衡中,47.5%的用户愿意为更薄的手机牺牲部分电池容量,但也有29.7%的用户对极致轻薄完全不感兴趣。就AI功能而言,44%的用户认为Apple Intelligence非常重要,33%则表示AI对他们影响不大。在“谁在AI领域领先”这一认知上,44%的用户选择了苹果,三星和谷歌分别获得6.6%的认同,还有10%的用户认为目前尚无品牌占据明显优势。

如果iPhone 17价格显著上涨,36.8%的用户会推迟升级,29.2%的用户将视具体涨幅而定,只有34%的用户表示不论价格如何都会购买。(小小)

来源于: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K8EIQDT100097U7T.html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